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Apr 24, 2009

viewpoint

 
  視野所及。見與未見,有沒有想過這非常有可能是因為被自己的視野所惑?認識的人夠多了嗎?與他們的交情夠深了嗎?有針對這些問題深切地交換過意見了嗎?講得「文化研究」一點,除了被觀察對象的自我表露之外,到底「憑甚麼」將一頂「未見迷們跳脫迷狀態」的帽子扣在別人頭上?

  再講一個故事好了。

  我曾經也很崇拜p2某板的某個ID,剛進研究所的時候對他所持的傳播政經學派觀點感到高妙。但再深入探究,一方面發現傳播政經的取徑和我本身志趣、以及個人生命的歷程觀點不甚合拍--我知道這個取徑和我的扞格所在。又過了一陣子,我覺得某個ID所發表的言論越走越偏鋒,容不下另一種角度的批判觀點,我不禁懷疑,這是「真正的批判」態度嗎?

  我覺得不是。

  特別是當我讀完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與行動溝通理論,我益發皺起了眉頭--任何一個聲張自己是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會在被人批判的同時決定縮回自己的小世界,不聽、不看、拒絕回應嗎?這種態度不正是「惟一真理」存在於他價值觀當中的最好證明--其實說穿了,真理越辯越明,真理或許並不存在,政經批判、文化研究,不都是為了人們對於真理的逼近過程嗎?少了對話、攻訐、懷疑與辯證,批判只是淺薄的批評與無限放大的自我之延伸。除他之外的世界不應該存在,除他之外的人都是錯的。而他所謂的自我批判,也將淪為暗夜裡挖肚臍眼的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於是他的文章我慢慢地不看了,或者說,不再把它當成一種寶貴的資產。我同意傳播政經學派固有其精闢的生產體系論述,但不是這個人說出來的那一套。我不再是他的迷。

  也不過就是這樣而已。
 

4 comments:

  1. 言論是自由的,但在學術討論過於主觀似乎不是件好事,至少。
    資訊是自由的,你有決定接收或是拒絕某些訊息,而我認為無論支持與否,在內心中默默歸於反對觀點的時候,這則資訊也同時作為反思的參考,似乎都是有益的,你覺得呢?

    於是你就不再觀覽他的文字了,
    這讓我想起昨日有一位好友對我近期的一篇網誌有所批評,
    認為內容乏善可陳,也不像過去前幾篇來的有爆點,
    我落寞了.......:P

    ReplyDelete
  2. 我倒覺得這並不是單純地、主觀地反對呢。
    我拒絕的是一種態度,拒絕討論、拒絕被批判的態度,
    畢竟這世界上有甚麼東西是絕對客觀的嗎?
    至少在人文社會領域,
    我不認為有。當我們選擇某一種角度切入經驗世界時,
    那就已經是絕對地主觀了。

    這無涉於文化研究或政治經濟學派的路線之爭,
    純然是,「他展現的某種與其理念的扞格」,
    讓我決定不再讀他的文字了,或者,
    至少選擇,不再被他粗糙的觀察與評述所說服。
    這是我的選擇。
    且是經過反思的選擇。

    大致如此。

    ReplyDelete
  3. 恩恩,世界上的確是沒有東西是絕對客觀的。
    而對於你所說的拒絕討論、拒絕被批評的態度,
    我想應該就是個人的性格養成影響下所使然,
    而只是剛好在對於評論學術之下表現於外,
    搞不好你跟他成為朋友,
    光聊個天,
    你都會因為意見不合因而掐死他。

    然而,
    你還是個好讀者,
    發現不以為同,僅是默默離開,
    沒有針對他的論調多作批評、質疑,
    你是好人:p(很爛的結語....)

    ReplyDelete
  4. 我不會和這樣的人成為朋友的。(全文完)
    哈哈哈哈哈。:))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