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Oct 28, 2008

viewpoint

 

全球化與傳播

第七週:國際新聞──流通、馴化、小報化



-李美華(2005)。〈從國際新聞流通理論探討台灣報紙國際新聞報導內

 容之轉變〉,《新聞學研究》,85: 111-139



-Clausen, L. (2004). Localizing the Global: Domestication Processes

 in International News Production.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6(1) 25-44



-洪貞玲、廖雅琴、林舫如。〈國際新聞的國內化與小報化:以我國報紙

 報導WTO香港會議為例〉,《中華傳播學刊》,出版中。



  將國際新聞國內化的轉換與產製過程,牽涉到的框架議題與

守門人邏輯,在在影響到了嚴肅新聞議題可能因為服膺商業導向

,而面臨小報化的窘境。姑且不論分析角度的巨觀或微觀,選擇

或建構式的取徑,無可避免地要直視「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

在傳遞國際新聞時所欲扮演的角色──如同中國時報國際中心副

總編輯郭崇倫所指出的,「受到衝擊的原本是弱勢者,得利的是

原本強勢者,但當弱勢者引起同情,報紙會開始用比較不同的方

式反省全球化」。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洪貞玲一文透過內容分析,充分解析了台灣報紙近年來的小

報化現象,而除了WTO相關新聞的報導外,如年前布希與胡錦

濤會面的高峰會,國內電子媒體亦多以兩人與隨行官員、甚至官

夫人們的花邊互動過程為新聞主軸;又如東南亞國家國協十加三

、以及東協峰會與東協憲章的簽訂等新聞,新聞報導中竟對此一

經濟協定加諸於台灣經濟成長的可能衝擊、環境改變皆略過不提

,僅以軟性新聞方式帶過東協峰會之主辦國家投入多少資金成本

云云──由此,台灣媒體小報化的現象,是否傷害到了國人對於

國際事務的了解,對全球化時期的國際環境改變之忽視,可見一

斑。



  儘管民族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面臨必要轉型,

然而,除了庶民文化的全球性互動以外,我們仍不可能避免去談

論國際政治/全球化治理的機制當中顯而易見的多邊互動性質─

─新聞媒體為了服務其自身的商業邏輯,選擇了小報化的報導方

式,側重圖像、衝突、與煽情的本質,不可不謂是違背了傳統新

聞學中,媒體作為民主社會「知識訊息的流通平台」之原則。正

因為全球化浪潮之勢不可擋,傳統新聞媒介若能夠善盡其提供人

民資訊的角色,則誠如哈伯瑪斯所向來倡議的理性公民社會實現

的機會就更高了──人民能夠思索己身在全球化時代中的「位置

」與「現狀」,對國際現實的改變充分了解,則令人惶惶然不知

所以的全球浪潮,也就能夠有所回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