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Oct 4, 2008

viewpoint

 

現代文學與都市文化專題

新聞所碩二 R96342011 羅毓嘉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閱讀範圍:第一、二、三、四、六章



  除了透過描繪外灘建築、百貨大樓、咖啡館、舞廳、公園跑馬場等公共空

間來重繪上海的現代圖像以外,承繼班雅明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

》中敘述的波特萊爾,作為一個遊走在現代性城市裡的漫遊者(Flâneur)角

色,李歐梵顯然著迷於班雅明筆下,那個與邁入現代化進程的城市相互異化的

漫遊者,如何在萬物閃耀炫麗如星空的城市裡行走、觀看、咳嗽──然而,李

歐梵也沒有忘記,「巴黎較上海歷史更悠久,在波德萊爾的時代已經達到資本

主義的高峰……相比之下,上海是在二十世紀初才發展成一個國際大都會,(

李歐梵,2006:頁44)」基於觀看歷史的準則,上海作為外國租界、以及現

代化過程中中國貿易的對外出口,其捏塑城市文化成型的力量,並不僅止於

「發展」與「資本」,而是在內部(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對現代化的焦慮)與外

部(租界殖民與文化壓迫)的力道交互作用下,上海以一種新舊並陳的姿態所

展現出來。



  李歐梵認為,中國的現代性是「和一種新的時間和歷史的直線演進意識緊

密相關的(李歐梵,2006:頁53),」這事實上,可以視為自十九世紀中期

開始,西方帝國主義環球網絡擴張,所帶來的發展式全球化在中國的濫觴(

Held, 2000: 22-24)。在這種脈絡底下,上海的文化出版事業、電影劇院體系

、乃至於作家文本,無不顯示上海文化圈會對工業化、現代化、資本主義式進

步史觀的著迷,也是這透過貿易活動與西方世界接軌的過程,讓上海的文化社

群對「現代」的私人想像/生活圖像,先於中國民族性與制度化的宏大敘事而

存在(李歐梵,2006:頁55-56)。



  即使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與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概念,似乎並

無法恰如其分地同時解釋上海現代化過程中,知識份子所扮演的角色,然而,

文人出版與消費社會的文化──包括文庫、廣告、畫報、以及各種月刊──對於

建構現代上海庶民社會與政治經濟結構的連結,卻不可忽視。因為「文明到達

了它的最高峰的時代,而同時也是一個瘋狂的時代,(引自李歐梵,2006:頁

154),」以馬克斯主義者的說法來論,商品與人的異化活動永無休止之日;

弔詭的是,依照布希亞的說法,在消費社會的結構中,財富、物品、以及語言

所生產/被生產出來的縝密的意義/符號系統,將能夠取代自然原始的生理秩

序,而在賦予物質世界特定智識意涵的過程中,建立新的人/物/意義的平衡

與連結(Baudrillard, 2000譯本:頁70-71)──現代生活(消費社會)的運作

因此而能持續不輟。



  事實上不僅在上海的文化圖誌出版品,消費文化所帶來的身體形象的暴露

/觀看角度,除了給眾多書寫者帶來衝擊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們作為一個「物

質符號體系」的部份,更直接地提出了一種具有強烈現代化/消費性格生活方

式的規訓與準則(汪民安、陳永國編,2003:頁325-327)──身體的完美與

不完美,不再承接中國傳統美學的脈絡,而是現代化城市的象徵性圖像,在酒

吧、舞廳、咖啡館中游走的身體、以及廣告、廣告、廣告中呈現出來的身體符

號,意圖宣示並填補無論在西方或中國社會中長期缺席的「身體」意涵,儘管

是以一種不自然的方式,人為的方式。



  大量出現在上海文本中的物質體系(包括建築、貿易活動、基礎建設),

以及對人類身體的描寫,似乎是一九二○、三○年代,由文人領軍,突破傳統(

中國文化的)框架而又進入另一個(消費社會的)框架的最好例證。這所有的

一切是綜合了資本主義、殖民歷史、壓迫與解放、宏大敘事與私人描寫,以翻

譯、出版與書寫為斡旋的中介,連接西方想像與上海在地文化的兩個維度,使

得上海成為一座「造在地獄上的天堂」(引自李歐梵,2006:頁240)。







其餘參考資料:



-Baudrillard, Jean. (1970).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消費社會》

 劉成富,全志鋼譯(2000)。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Held, D. & McGrew A. (2000).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李歐梵(2006)。《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香港:牛津大

 學出版社



-汪民安、陳永國編(2003)。《後身體:文化、權力與生命政治學》,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