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Jul 1, 2008

viewpoint

 

《衍生的秩序》:伊東豐雄建築講座

Generative Order:Ito Toyo’s Career as an Architect

March 14, Taipei Cine Art Museum



  「20世紀的建築是作為獨立的機能體存在的,就像一部機器,它幾乎與自然脫離,獨立發揮著功能,而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但到了21世紀,人、建築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一種連續性,不僅是節能的,還是生態的、能與社會相協調的。」

                          ──伊東豐雄



  以上這段話,確實地貫串了伊東豐雄近年的建築作品,並且實踐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高雄世運會主運動場、以及尚未動工的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大樓等建案的設計理念之中。對於都市而言,「建築」不再只包含無機的、冰冷的功能性,而是要能夠以混凝土、金屬、與強韌的結構體,化身而為城市中自然體系的部份──對伊東豐雄而言,建築是都會生活的「著裝」,拿2006年日本仙台媒體中心來舉例,乍看之下方正的玻璃纖維與鋼鐵管狀結構,其實也包含了以「細胞質」、「細胞壁」為維生管線設計元素,定義建築的「生命力」。



  伊東豐雄認為,自20世紀以降,建築材料的選用,徹底體現了人類對「現代性」的追求,然而時至20世紀末、甚至21世紀初期,後現代藝術運動方興未艾,建築的古老角色勢必要重新理解,重新定位──建築不能只是為了提供高運作效率的「機器」,而必須透過曲面、線性延展、乃至於透明的材料,完成為一種強而有力的「群體」。人在建築當中活動,建築本身也就因此而成為城市的「母體」,而不只是「風景」。



  正如同講座與建築展的標題《衍生的秩序》,伊東豐雄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思維,已經到了必須再定義、反省、以及修正的時刻──人類對「秩序」的追求永遠不會消失,如何讓「秩序」本身從建築的結構與自然體系中「衍生」出來,是新時代建築師,甚至任何以「創造」為己任的藝術工作者,都必須努力思考的課題──承認建築並非人類征服自然的手段,而是自然的一部份,人、都市、空間都應與自然和諧的相處,以創造具生命特質的建築與環境。



  自然的秩序,正是伊東豐雄所認為的,衍生的秩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