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Jul 24, 2008

碩士論文主題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主題介紹

羅毓嘉



  2006年,台北西門町紅樓劇場廣場側翼的店面,從「小熊村咖啡館」開始,漸有諸多同志友好商家開設,而隨著同志──特別是男同志族群──的消費行為積累,而成為台北男同志社群最重要的聚會場所之一;而由於紅樓廣場的公共空間性質,其人潮來去而形塑的「次文化氛圍」,也使得它被目為一座特出於西門町其餘地區的彩虹島嶼。



  紅樓廣場提供了男同志互動的場域,它被男同志族群所命名,甚至進而「佔領」的同時,同志文化如何在此扎根,又有沒有建構新的社群認同之可能?空間是由環境制度與社會行動所共同生產,但同時,空間也反過來協助了社會行動、環境與制度的生產──在既有的空間認同當中,男同志的社交與溝通模式,如何受到空間與文化的影響?



  另一方面,紅樓廣場做為公共空間,提供了個體在「主流文化-次文化」的抽象空間中流動、遊走的可能,也使得異性戀文化和同志文化在此處交會;本研究將試圖探究,在公共空間中的不同社群文化,如何以「空間」為橋樑,而使得文化之間得以相互浮現、滲透、傳播、甚至就其既有的價值概念產生協商過程。



  本研究試圖跨越公共空間理論、社會心理、以及主流傳播媒介對次文化的建構三個領域,從個人的消費到社群認同、從群體的空間符碼到性別文化的屈折光譜,探索紅樓劇場周邊商圈的商圈,如何改變了台北的男同志次文化,並進一步使得這座彩虹島嶼能與主流文化和諧相生,使同志文化在主流社會中的解放,成為可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