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B LO, YUCHIA
-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創用授權範圍
Sep 29, 2007
于國華
曾任民生報活動企劃、聯合報文化記者,現任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的于國華先生,今(民96/09/27)應邀於台大新聞所發表演說,題為〈傳播趨勢與媒體的變遷〉,講述傳播科技之演進歷程,分享其長期於媒體工作、耕耘的心得;並勉勵在場的新研所學生,「傳播科技演進日新月異的當下,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于國華先以國內藝人與政治人物對採訪記者不友善的案例,討論媒體和受訪者之間,長期累積的齟齬。「好好的人為甚麼要作記者?」他說,媒體在資本體系下為求生存,仍應兼顧其基本的新聞道德,比如置入性行銷、新聞廣告化,乃至記者如何處理與受訪者的關係,都是即將跨入新聞業界工作的學生,必須仔細思索的課題。
接著,于國華以法國諾斯克洞穴的野牛壁畫,提示「人類對傳播的渴望」,切入演講正題。投影片隨著傳播科技的推演,涵括聖經的羊皮抄本、古騰堡印刷本,乃至電訊傳播時代羅斯福總統的爐邊談話,及因電視辯論而生,也在電視轉播前死的J.F.甘迺迪總統等,一脈相傳的科技歷程。
「而今日的媒體又如何?」話鋒一轉,于國華舉蘋果日報為例,提出其不同於傳統報紙編輯的「套用版型」概念,闡述蘋果日報與入口網站共通的「細碎、向下連結」概念。再講到傳播科技的重心由紙本印刷轉向電子雜誌、OhMyNews公民新聞、web2.0網站的網路時代,「使用者就是參與者,科技改變了傳播歷程的邏輯,」當電視與網路大量瓜分閱聽人使用傳統紙本媒介的時間,資訊供應大於需求,如何「彈無虛發」,搶奪閱聽人的注意力,在資本主義的媒體時代,端看媒體行銷部門的「創意」。
然而,于國華對傳統報紙如何在網路時代自我定位,也自有一番見解。「網路、電視、電台的資訊往往一瞬即逝,但報紙不能以為『沒人看到的新聞,只是浪費資源的廢話』,紙本總要留下文字紀錄,」因此,在報業工作的記者,無論稿件所處的版面位置大小,都應該「對自己寫的每則新聞謹慎、深省,」由於媒體並非真正創造新聞的人,顧及新聞撰寫「目的、對象、內容」的原則,記者必不能負媒體的社會公器功能,尤該努力充實專業知識,因應不同新聞線的採訪所需。
演講中途發生小插曲,由於電腦一度發生問題致投影片無法播放,于國華把握器材修復時間,以一篇節錄於余秋雨散文作品《文化苦旅》中的短文〈老屋窗口〉,講述新聞寫作的要點,「記者最重要的功課並非『寫甚麼』、『怎麼寫』,而是記者『看到甚麼』,如何以入微的觀察把現場帶給讀者觀眾,才是記者該做的工作。」
Labels:
crossover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