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從頭把倫敦奧運開幕典禮看完了。覺得不夠,倒回頭,再看了一次。我完全理解,為何《衛報》給了典禮藝術總監Danny Boyle一個「國家英雄(national hero)」的特大讚譽,不過,Danny Boyle謙稱自己只是個說故事的人。這故事,說得真好。
對英國而言,這絕非最佳的、舉辦奧運的理想時刻。現在的英國,失業率仍在8-9%之間盤旋,儘管相對優於其他歐洲國家,這個數字不算太高,但也絕對稱不上好看;現在的英國,口袋萎縮,經濟成長率從去年Q4以來連續衰退2個季度,陷入「二次衰退」風暴;現在的英國,說白了,是的,他們沒有錢。
倫敦奧運開幕典禮,僅投入預算2700萬英鎊(約合新台幣12.5億元)。此一數字,約莫只是一部中成本的國際商業電影製作預算的半數;據聞,更僅是北京奧運開幕典禮的100分之1,由於北京當局並未公告其開幕儀式預算數字,也有說法,兩者差距達到300分之1。
Danny Boyle很清楚,在陷入低盪時刻,現在的英國人需要的是甚麼。英國人可以不需要奧運,但同時,他們也需要奧運。這是一個,亟需讓英國人重拾信心時刻。正因為英國是工業革命的鳴槍之地,是女權運動、工會組織的始祖國,是全球首個實施醫療保險制度的國家。英國曾是日不落國,搖滾,龐克,電子音樂的發源地;是007的故鄉,是David Beckham的祖國。所以英國需要。
但是--Danny Boyle更清楚的是,英國人需要的,絕非只是回身探視過往驕傲的顧影自憐而已。他讓我們,每一個人,看到的是泱泱大國的氣度,就算沒那麼有錢了,他們依舊從容。那絕對是源於英國人的自知。
對文化的自知,對於歷史的自知,以及,更重要的,基於此等自知,英國人展現站定現在、面對未來的自知--思索之必要。
「THIS IS FOR EVERYONE。」那不只是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發明者Tim Berners-Lee現身場中央時的一句話,而毋寧更是,這場典禮定調的主要核心。
典禮上的演出,自然環繞著專業的表演工作者。是莎劇名演員Kenneth Branagh,是聽障打擊樂家Evelyn Glennie,是倫敦交響樂團,是豆豆先生Rowan Atkinson,同時英國人還有J.K.Rowling,有Shakespeare,有Mary Poppins,還有Akram Khan。可是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是的,英國人十分了解他們擁有甚麼,他們有來自「GOSH兒童醫院」的醫療人員、有以手語呈現英國國歌的兒童,有7500名參與演出的志工。
當然,還有The Beatles和Underworld。
在動盪的時代,他們更加不卑不亢,在川流的歷史、全球東傾的經濟版圖當中,英國人想要表達的是,即使如此,他們依然能夠用絕對的創意,告訴我們,「自知」是最寶貴的價值。因為擁有,是以不躁進,不爭奪;因為知道未來挑戰仍艱,是以不浪費,不鋪張。
一種文化的氣蘊,身段的優雅。而那是在經濟衰退的時刻,支撐著人類社會繼續運轉下去的關鍵態度;在一個去核心化的世界,喧嚷搶佔舞台的「中心」已經沒有意義,而英國知道關鍵在「角色」,把該有的角色在正確的時間演到最好,如此足矣。
因為自知現況艱難,所以持續前進。
而當Kenneth Branagh讀出莎劇《暴風雨》中野獸Caliban的獨白,那可能不僅是所有英國人的願望,而更是全球情勢震盪時,每一個人的心願:「別怕,這島上滿盈噪音/聲響和甜美的氣息,愉悅而無害/有時是千種撥絃之音/在我耳畔嗡鳴,有時是人聲/那時,若我正從長眠中甦醒/我將再度沉睡;而在夢中/我以為雲門將重啟,現其富麗/為我降落,如此當我醒來/我哭求能再夢一場。」
再夢一場。英國人都聽到了,全世界,也都聽到了。
這確實是每一個人的奧林匹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