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B LO, YUCHIA
-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創用授權範圍
May 12, 2007
自傳
羅毓嘉,建國中學紅樓詩社出身,現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中學教師,家庭教育擺盪文與理的天秤兩端然並無衝突
,讀許多科學類書本與詩與小說,十三歲開始習寫,就深信文字工作會是自己未
來依恃的主要支柱。
十七歲從自然組轉入社會組,十八歲報名新聞系甄試,不過抱持單純想法:「
新聞系應該是個可以讓我畢業之後再決定要『做什麼』的科系罷。」不意政大新
聞系甄試會場是個轉折,林元輝老師蓄著鬍子,從滑落鼻尖的眼鏡上方直視過來
,問我:「你說你寫。但新聞工作者的生活是很忙碌的,『寫作』這件事情會不
會被你所放棄?」當時,拿過幾次紅樓文學獎就以為自己很厲害的我,回答:「
不會放棄。」
進了政大新聞,卻有迷惑時刻,我在當個優秀的學生與把自己扔進格子格子之
間游移不定。選讀國際傳播學程,卻和「新聞」保持禮貌距離,成績單上分數一
路排開總不怎麼好看,倒是又拿了幾次道南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憑著「不
能放棄」的一口氣,整理、篩選幾年來的詩作,在二十歲生日前夕結集出版《青
春期》竟有兩百來頁。
青春期再怎麼長也總會過完。成天泡咖啡館、挖肚臍眼成就不了詩人,好一陣
子寫不出任何東西,回首翁秀琪老師在大眾傳播概論課堂上,開門見山:「傳播
作為一種志業,」我才省悟,該注視「他人之事」。高中時代,那種對知識無窮
盡饑餓不知消失到了哪裡,政大校園無時無刻總是安靜,踩著影子走上指南山又
走下來,意識自己最需要的不是私密感覺,而是對他者、對諸般事物更深刻的凝
視與關懷。寫作──推遠些,說傳播罷──所賴眼界之廣、之深,絕非無中生有
,惟有豐沛智識得能蘊養犀利見解,傳院課程必修甚少,我又沒來得及抓住機會
修習碰觸更多相關、不相關之事,餓感在頭顱,啃食書籍章冊,更知自己錯過好
些時間。
回顧自己幾年來咖啡館的打工、研究助理、以及翻譯工作,「文字」與「人」
之交互作用是我經驗的核心。
工作與學習當是一體兩面。我對「這樣做可以得到什麼」不太有興趣,卻始終
關注「這樣做可以讓我更知道什麼」,傳播工作以人為本,承認特質存在,若欲
理解,還是要回到生而為人的本質。若將傳播作為一種志業,該是時候重拾對知
識的熱情,社會學、哲學、文化研究乃至各種人文學門將是未來照望重點,惟有
站在學識制高點,若要視野海闊天空除了自己努力攀登,不假外求。
大學畢業前夕的我,手中有三份工作。時間撐得很滿,但不會忘記自我表達的
契機,不忘記感覺,關於人群所以交合而靈犀頓生的理由,關於地鐵公車搖頭擺
腦驟然乍逝的時間,關於困守迴圈無窮扮演的理由,關於言說、關於詮釋、關於
理解與溝通,關於所以面紅耳赤瞠目結舌理由,關於禮貌、關於規誡、關於所以
不得不努力的理由,關於所以一個人開小燈在圖書館翻閱期刊的理由,關於夜歸
、關於閱讀、關於徹夜講到手機發燙的理由,關於電子時代想像的共同體反覆建
構、解構、重構,關於所以書寫直至無感覺的理由,世界的圖像正一塊一塊拼湊
起來,如果完整存在,它必定就在我腦神經迴路與周圍眾說紛紜而喧嘩的符號共
生並存,然後,以極緩慢、極緩慢的動作,從濁水之中輕輕浮現。
毋忘初衷。
Labels:
after dark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我是士敏。^ ^
ReplyDelete敏銳細膩的心可以不只問自己,更可以同理人。
靈魂出口,需要的是一份用心,一份認真,我相
信更需要真理的洗滌、愛的走進。
很開心認識你喔
"我的朋友加納莉亞"看了好多次之後,
ReplyDelete我成為這個blog安靜的讀者.
非常珍重這種感覺:
可以默默觀看, ㄧ株纖敏的靈魂.
看完您的自傳之後我想請您給些建議~
(轉得有點突然!?)
注意到您的轉組經驗,
我是一個即將選組的高中生,
對自己最有信心的地方是文字敏銳度和與社
會文化相關種種...
卻也不能不顧忌師長之"自然組路比較寬"的
說法, 也想著, 少了些科學工具是否就是少了
些認識世界的途徑?
(我的自然科目成績平平.)
到底要不要選社會組呢-----
如果要我給建議的話,我會說,選自然組,升
高三時再轉進社會組,畢竟這是我唯一有過經驗
的路,這樣做確實感覺還不錯。
怎麼說呢,現在一般學校的課程,三類組仍有
歷史與地理(當然老師教學可能比較不認真就是
了,)但是社會組的自然科只會有生物或地球科
學,若高二就選社會組我想準備學測可能會比較
吃虧。(我學測除數學12級以外,其餘科目皆
15級)就建中的狀況來說,學測的高分群也多
集中在自然組這樣。
以上是比較功利的想法。
接下來讓我們談談「自然組的路是否比較寬」
這件事吧--我不知道你的師長為何會說出這樣
的話,因為我自己的經驗是,自然組學生進了大
學,往往就決定了此後的「專業」,如果自己不
能培養出適當的興趣,我觀察到的結果是,滿多
自然組同學在大學、甚至研究所階段,除了他本
身的專業以外,「生活」本身相對比較貧乏。所
以所謂的「路比較寬」指的是「人生」的路比較
寬?還是「考大學」的路比較寬?這是需要釐清
的。
作為一個「人」,我不太能夠接受只有「工作
」與「專業」的人生,你懂我的意思嗎?
在這樣的基礎上是「甚麼東西」讓你成為一個
完整的人,你的興趣、你的志向、你可以耗去所
有生命去完成「甚麼」的那件事情--我想才是
最重要的。而社會組的許多科系,就我的了解,
由於與「人」這種奇妙的生物切身相關,其中萬
千變化實不能一言以蔽之。
另一件事:「科學工具」是唯一認識世界的途
徑嗎?我不認為。在我的思考脈絡裡頭,反而就
是對於科學工具的全然信仰,讓世界少去很多美
好的事物,或者說,少去很多讓人們欣賞這世界
的機會。
因為,沒有甚麼是一定的。
希望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哇啊啊 好快好快的回覆速度耶:D(轉圈圈)
ReplyDelete從"轉組感覺不錯"這句話裡, 看見自信.
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在展示來時路時輕鬆的
告訴別人這樣感覺不錯, 在眾人能夠理解的表
殼底下, 持續琢磨某種深刻的價值~
謝謝你呢. 不過, 轉組的記錄會不會影響教授
的印象呢?
「影響給教授的印象」究竟指的是甚麼呢?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轉組這件事情,是承繼了
自然組和社會組的雙重血統,而你能夠從中獲得
一些與別人不一樣的對世界的看法,「轉組」當
然會影響教授對你的印象--一種透徹的、好的
印象。
這樣說是否太樂觀了?
不,我的意思是說,不管身在社會組或者自然
組,盡力完成「自己」這件事情永遠都不會改變
。我不能替你下決定,當然,「完成自己」在接
下來的日子裡,你必須自己做到。
即使碰得滿身是傷,也要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