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Jan 3, 2013

〈2012:資本主義雜想〉


〈2012年強推書單:資本主義雜想〉.羅毓嘉


2013年一月號《双河彎》生活文學誌



2012年縱使並非如瑪雅曆法昭示的世界末日,然而它也絕非平靜的一年。

歐債危機從2011年延燒迄今,其實彰顯的是,近15年來我們面臨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危機--從1997年的金融風暴、2000年的網路泡沫(.com bubble)、乃至2008年的次貸海嘯,再一次,歐債問題與美國復甦遲緩的腳步,看似在未來5-10年內都難以根治。

經濟衰退並非絕症。日子照樣過,舞還是要跳,只是喝的酒可能變得少一些。可是,我們不免要問,越來越頻繁的金融與經濟動盪,暗示的,會不會是晚期資本主義正面臨著前所未見的危機?因此,針對2012年的書單,我選擇了《大都會》、《城市的精神》、《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這幾本書,作為資本主義雜想的開端。

我選書向來直覺,這次挑選書單也不例外。

這三本書,從幾個面相幽微地勾勒出當代資本主義、全球化、乃至社會發展的現狀與困境。

我們總是樂觀地認為,無止盡的經濟成長將為人類--不敢說是全部但至少也將是多數--帶來發展的果實。然而,無論是從股匯市蔓延至總體經濟的金融體系崩盤、抑或是產業內部失衡瓦解的惡果,卻都指向同一個問題核心。資本家的群體僅在意成長,罔顧社會公平,追求以最大效率成就最大獲利。個體間的差異化被化約為數字,資本主義財報是最完美的化約結果。

事實上,要描繪、形容經濟危機很容易。我們有太多的經濟學名詞、商品名稱、以及層層包裹的抽象詞彙,來形容這紙糊的高塔如何倒下。

難的是該如何在一片紊亂的金錢海洋當中,找出最佳解。

在人們認為資本主義發展到極致,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的時刻,泰瑞.伊格頓的《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卻以其犀利的筆鋒刻出,非常有可能馬克思主義才是資本危機的最佳解藥。而唐.德里羅的《大都會》不是發生在別的地方,正是華爾街、正是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核心之城,紐約。有趣的是,同樣在經濟發展催化之下誕生的現代城市,卻因為浸淫了不同階段的資本主義奶水,而展現相異的面貌--《城市的精神》選擇了九座全球都市,勾勒出每個城市的發展核心、及其各自邁向未來的途徑。

當代資本主義帶來的優點確實無從質疑,社會的「快速」發展其實源於資本主義必須追求成長的根性,帶來的便利與更優越的技術也確實提高了生產效益。

然而發展與演進不是直線加速道。只踩油門,而不懂得在過彎時減速,無法保證車不會翻覆。持續加速運轉的資本主義社會,油門是把持在少數人手中的資本工具,為了開得更快,他們將方向盤拆除,告訴我們,「很快這輛車就會到達目的地。」多數人在這輛車上,不知何時會到達,資本家所宣稱的「共享成長果實」其實意味著他們拿十之八九,餘人分賸下的一二成。

在《大都會》一書當中,唐.德里羅便非常機巧地問了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已經走得太快了?」

事實上,做出「要發展」的決定時,並不表示我們不能夠去看看別的選項。

發展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將發展作為一個先驗的詞彙,而捨棄檢視它內容的機會。追求成長、享受便利也沒有錯,錯的是在消耗的同時,拒絕思考有限物質的如何能夠合理使用。資本主義或許--就它所刺激的科技進步、醫藥的革新、以及人類精神文明賴以支撐的當代學術體系之存有等等層面而言--也沒有錯,錯的是投機者的貪婪過分地掠奪了能夠使其他不與他同等級的人們「也好好過生活」的權利。

因此2012年還有兩本我覺得十分有趣、但尚未閱畢的書,可能能夠協助我們進一步得到解答。理查.培恩《多少才算夠?:佛教經濟學救地球》(立緒)和邁可.桑德爾的《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先覺)分別點出資本主義的難題在於「患不足」可其實我們早已富足,以及資本主義的極限--你能夠買得到黃金、飲用水、石油、和小麥,但買不到的是作為社會運轉核心的,「人」的價值。

我想,當資本主義正面臨著一次次經濟衰退間隔時間越來越短,每次跌落的谷地越來越深,這個前所未見的危機,可能不是我們閉上眼睛不去看就能解決的。

無論ECB要不要將希臘踢出去、又或者是否對西班牙提出全面性的買債計畫,無論美國的QE3之後會不會再有QE4,資本主義全球化的代價是--多數人將承擔每一個金融決策的共同結果。不同的是,其中的少數人,可以買下太空船逃到另一個星球。

歷史是會重複的嗎?我們面對自己的問題,是「要先人一步行動、要比別人聰明,還是要黑心地把它變成別人的困境」呢?生產工具由多數人所共有的時刻甚麼時候才會到來--如果,我是說如果,社會主義意味著由人類「共同」決定自己的命運,那麼遲不發聲的人們,要沉默到甚麼時候?

這問題真的很難。

要贏不難。難的是,如何贏了,也讓別人有好日子過。跑在別人前面是容易的事情,或許黑心更簡單。但我還是想要相信,人類的「聰明」,正是為了逐一辨明、按步解決,並不斷尋求在各種「簡單解」之外的「更佳解」,而演化出來的吧。

尋求答案的腳步不會停止,也因此時序進入2013,閱讀,並向每一個可能解答逼近的旅途,仍在進行當中。



書單:

-《大都會》/唐.德里羅(寶瓶文化)
-《城市的精神》/貝淡寧、艾維納.德夏里特(財信出版)
-《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泰瑞.伊格頓(商周)
-《多少才算夠?:佛教經濟學救地球》/理查.培恩(立緒)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邁可.桑德爾(先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