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Apr 8, 2007

2007/04/07

 

 超爽,趕在截止之前終於還是把研究計畫給寫完了,雖然不

知道能不能討到老師的歡心就是了。



 我想作為一個「研究計畫」,那兒的行文必然超過一個研究

生的能力範疇以外了。雖則看來有些唱高調的意思,但又胡想

,或許在真正考進研究所之前,這篇「研究計畫」毋寧是一種

自我表達,我所關心的事物、我所喜歡的事物、我所期待能看

見的事物,在這裡頭鋪張開來。



 線上遊戲究竟能否解放令人困頓的現實,若我們覺察自己的

孤獨,試著逃逸至虛擬世界,那重複的殺伐、累積經驗值、升

級、殺伐、累積經驗值、升級,所帶來的是滿足,或者創造了

更多、更多慾望的不滿?城市裡全是刻板的高樓和溝渠,但線

上遊戲的舞台卻更像個比觀眾席更寬敞的孤獨場域,我們重塑

自己、表演、觀看,好像在那裡我們能與真實的自我無關,但

退一步來看,在隱喻與符號的世界裡頭,我們不過是重新捏塑

出一個無限大的黑洞,跳進去,然後在追索與獲得的過程之中

,再度演繹真實的人生。比如研究計畫、比如上頭那篇自傳,

使用符號與隱喻試圖「表達自我」,希冀觀看的人對我有所理

解,然而這種表演方式,會不會卻造成更多的誤讀──當我和

他們在試場上面對面,自我揭露與詰問的生成與覆滅,在那些

符號的互動之中必然會有一個「我」在你的面前架構起來。



 寫到這裡,我突然覺察到,這篇文章對我自己而言竟是說服

的過程:「啊,原來我希望自己是這個樣子,」好像線上遊戲

一開始的選擇,種族、職業、開始的舞台,透過一再審查與自

省,「我希望自己是這樣子被觀看的,」透過鏡中自我的反思

,「我相信,」世界其實就在隱而不顯的地方,逐漸建立。



 是這樣的,無論是在大學時代、或者對研究所階段的想像,

我始終希望自己可以保持對一切「現象」的敏感目光,感受、

分析事物表象底層的意義,那麼,無論是學術、或者對於「自

我」的完成與滿足,都必將有所收穫。



 是這樣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