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Jun 17, 2014

建中不會告訴你的事

 
因為跟官員與家長都一樣搞不懂十二年國教的實際執行細則,就來談談所謂「明星高中」的迷思好了。在台灣應該沒有比建中更明星的高中了吧--嗯,建國女中不算的話。而我畢業於這間充滿了天才,怪物,與考試機器的學校。
 
高中畢業以後,每年大學放榜就看到媒體跑去採訪建中與一女中的校長,然後校長也樂於在那邊高談今年我們又上了幾個台大醫科啊,幾個台大電機啊,台大法律啊怎樣怎樣,我都很不以為然。拜託。這個學校在收學生的時候,都已經把整個大台北最會考試--姑且不論是因為過於聰明而實在太會考試,還是真的很努力準備考試--的學生收在同一個籠子裡了,過了三年這些人「繼續很會考試」的比率會很低嗎?不會嘛。所以學校你是在沾什麼光。然後外面的家長也沉浸在「喔喔建中就是很多人上台大」的迷霧裡面,完全沒想到說高中與高中的升學率戰爭,根本就是一場不公平的比試了嘛。
 
建中「意圖使人很會考試」的事實幾乎不存在,究竟有什麼好驕傲的。
 
先來談談這些很會考試的學生好了。
 
事實上,那些原本在國中時代各校考試的佼佼者,到了建中赫然發現他媽的這個世界上竟然有超多比自己還要會考試的人,簡直嚇得屁滾尿流。我本人就是其一。當然班上同學有人就是孜孜不倦,但更有人,是天天打籃球看A片,然後考出來就是永遠的第一名,這時你才知道這世界上真的有「天才」的存在。有的人,則是上課都在睡覺,晚上去補習,把公式全都背起來就考得比你好,更是大有人在。還有些人,不僅很會考試,把他們頭腦掀開,裡面的駁雜知識堆起來簡直嚇死人,各種才藝更是不在話下。本來就都聰明人嘛。有什麼好說。
 
所以--念過建中的人都知道,建中的老師很明顯往兩種極端分布。第一種,他們知道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這些聰明學生的需求,所以總是推陳出新,不斷刺激學生提問,構建出教與學的火花。但第二種,則是「反正我亂教學生也可以考得很好」,每次上課就像錄音機一樣把課文念完,念滿50分鐘然後下課。
 
但這些認真的老師,和那些混到退休的老師,在其他的學校難道沒有嗎?都有嘛。那最後,建中學生在大學考試還是考得比別人好,能夠完全歸功於「這是一間很會教的學校」嗎?不能啊。
 
現在回頭去看看我的同學們,我認為建中帶給我的並不是「你將成為一個考上好大學的人」那件事情。而是在天才與怪物環伺的環境裡,你如何跳脫出「我要考得很好」的框架--因為幹你老師,你怎樣努力都不可能考贏某些人啊我肏--而努力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那才是我在建中時代摸索,碰撞,頭破血流之後,所體悟到的最珍貴的道理。
 
有的同學就因為無論如何都考不贏別人而消沈了,但更多的,是自己感受到「因為這樣我更應該在其他領域努力讓別人看見我」,而後懂得耕耘,懂得珍惜自己的長處,懂得,每天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但這難道不該是「教育」體制應該要傳達給學生的真正的核心所在嗎?諷刺的是,這些事,正好就是「以考上好大學為唯一目標」的「這個」教育制度、和家長期望的共謀,所不會告訴你的。
 
甚至「建中」本身也不會告訴你。
 
這才是現在的升學爭議裡頭最大最大的盲點。




 

33 comments:

  1. 事實上,每間名校都具備一種特質就是"提供一個好的場域",讓大家有個根據地可以交流、激盪,然而地點只是一個客觀因素,"人"才是造就學校的重點,這也就是為什麼哈佛之所以為哈佛、我的母校實中之所以為實中,正因為裡頭人才駁雜,論智商哈佛不一定會勝過其大百大名校多少,但是他們的組成非常豐富就像一個生態系一樣各擅勝場,才能互相激發出更多點子,並且最終目標應該像傅斯年校長講的:"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希望台灣的教育也能共勉。

    ReplyDelete
    Replies
    1. 完全同意。在那樣的環境裡面,因為缺乏一個「核心價值」--比如說,拼命考試,且之前關於「考試」這件事情的價值也可以獲得充分的拆解--那種去中心化的百花盛開的圖景,得以讓所有最瘋狂最奇怪最詭譎與不可思議的點子,被「視為平常」。所以那些思考的火花的激盪能夠完全發揮出來。我覺得這是菁英教育應該存在的理由,但我也想要強調的是,這個理由正好也就是「普通教育」不應該被視為是菁英教育的對立面的理由。每一個人都應該被教育成「人」。這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Delete
  2. 二言以蔽之 [人盡其才, 避實擊虛]

    ReplyDelete
  3. 這句話說得好XDDDD
    「因為幹你老師,你怎樣努力都不可能考贏某些人啊我肏」

    ReplyDelete
  4. 就是因為「意圖使人很會考試」的事實幾乎不存在,才值得驕傲啊!

    ReplyDelete
    Replies
    1. 哈哈哈哈哈...這應該去問某前校長 xx熊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Delete
    2. 廿五熊(因為五五二十五)(冷)

      Delete
  5. 官員們就是不願意公開討論,到底我們要不要讓菁英們聚在一起?
    難道菁英們聚在一起讀書就是罪惡嗎?

    ReplyDelete
  6. 我比作者高了十七屆,我是1983年進建中的,很高興差了十七屆,建中依然是建中。
    最懷念的是:不用睡午覺的中午,考零分也不用挨罵,沒有人在意你考幾分、公假單滿天飛的校慶、跟女校聯誼到想要休息的青春。
    儘管最後到南陽街蹲了一年,依然不後悔。

    ReplyDelete
  7. 念過建中就....某些科目的紅字于我如浮雲,XDD
    然後升大學看到一堆那種靠繁星上的為了分數而崩潰很好玩

    ReplyDelete
  8. Replies
    1. 感謝准予轉載
      我不是建中的校友,但很喜歡你的觀點。
      名校在於人不再於校啊!
      複雜事背後總有個簡單的大綱,這文講到點上囉!

      Delete
  9. > 現在回頭去看看我的同學們,我認為建中帶給我的並不是「你將成為一個考上好大學的人」那件事情。而是在天才與怪物環伺的環境裡,你如何跳脫出「我要考得很好」的框架--因為幹你老師,你怎樣努力都不可能考贏某些人啊我肏--而努力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那才是我在建中時代摸索,碰撞,頭破血流之後,所體悟到的最珍貴的道理。

    那不曉得,為了讓這些「天才與怪物」群集一起。我們把剩下的廢物放到那裡去了,這些廢物在垃圾高中裡,又產生什麼化學反應?

    ReplyDelete
    Replies
    1. 這就是教育最大的迷思了,決定誰是天才後,誰帶頭去把剩下的人稱作廢物?

      要不要轉個方向思考一下,有天才但沒有廢物的世界長的是什麼樣子?

      難道鑽石很值錢,鋁就一文不值?

      Delete
    2. 如果你的世界觀是像圓一樣一層一層往外擴的,那你會覺得你遇到的每個人都會是朋友

      如果你的世界觀是像金字塔一樣一層一層的,那你會永遠覺得每個在你前面的都是敵人

      Delete
    3. 給說出「廢物」與「垃圾高中」的那位先生:或許正是這樣的言論不斷強化了「沒有考上明星高中就是廢物」的想法,整個教育體制才會一直無法有根本上的改變。我可以理解你使用廢物、垃圾之類譬喻的原因,但我個人傾向於把自己的求學歷程解讀為「因為這條路(考贏別人)走不通了,那我就試試看別的走法吧。」而這正好就是現在的教育制度最缺乏的--尊重每一條路,每一種選擇,以及每一個可能。而不是就把「非菁英」與「垃圾、廢物」再次對立起來。那是不對的。

      Delete
    4. Sorry I meant:而不是就把「菁英」與「垃圾、廢物」再次對立;or 而不是就把「非菁英」與「垃圾、廢物」畫上等號。

      Delete
    5. 你才廢物 才垃圾 你才跟廢物垃圾起化學反應
      誰跟你是你們阿
      自以為天才
      你會裁剪衣服 你會畫出舉世聞名的畫?
      要是這些人是廢物垃圾 你就是他們的渣渣
      加油 記得不要穿過濾網 被過濾掉吧

      Delete
  10. 可以借分享這篇文嗎?
    對這篇很有感觸!!
    繪標註原處!

    ReplyDelete
  11. 不好意思,我要反駁你了
    你的文章我看完後,只覺得你的重點是:家長想要小孩搶建中,因為建中升學率不錯
    僅此而已
    在這之外你忽略了很多點:師資、同儕競爭和幫助、校園風氣和視野

    師資部分,你做了一個非常不合邏輯的假設:其他學校也會有推陳出新和隨便教的老師。想請問這是有一些數據或者資訊support嗎? 估計只是一個直覺的猜想吧

    同儕競爭和幫助就不用說,你是文組出身,相信一定聽過:有岩石才能激起浪花 這種話吧

    校園風氣和視野的部分,試問一個充滿許多社團、資源的學校,一個學生們都很有想法的學校(我自己的經驗),那從這之中出來的學生會比其他學校差嗎?

    如果我是一個家長,在台灣的體制下,我會希望孩子選擇甚麼?
    希望你想清楚

    ReplyDelete
    Replies
    1. 我希望你想清楚的是,「你只覺得我的重點是」的部份根本就錯了。我的重點是,把會念書(考試)等同於菁英的「這個教育體制」,以及在此一體制當中要求學生努力以在會考當中求取高分為國中畢業最重要目的的家長與老師們,正好就是為何「菁英教育」會被當做與「非菁英」對立面的根本原因。

      而那是教改之所以改了半天仍然是跛腳教改的根源。家長想要小孩搶建中絕對「不只因為建中升學率不錯」,而確實「也可能」是因為在菁英群聚的環境--也就是你從同儕到比其他學校差嗎那兩段描述的場景--之中,自己的孩子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我極不喜歡這個詞彙但我貧乏的中文讓我只能用這個詞來形容)的青年。

      同儕確實重要。校園風氣與視野也很重要。於是你的最後一段:「在台灣的體制下,我會希望孩子選擇甚麼?」不覺得問題應該是--「我們如何讓台灣的教育體制,成為每個校園無論收取了怎樣的學生,都能讓他們擁有良好的校園風氣與視野,與多元的社團活動」,並進而讓每個人都能認識自己,成為自己嗎?

      不覺得這才是我上面那篇文章講的「重點」嗎?

      最後,針對你對我「直覺猜想」其他高中師資部分的問題,我想我應該不需要跟你報告家母三十年來在教育現場服務,以及有許多我的高中同學也已進入杏壇,乃至於我研究所時代的好友跑了幾年的教育新聞--這類個人社會網絡的細節吧。我只能說,那樣的說法確實沒有統計資料佐證,但是經驗的整合。

      以上

      Delete
    2. 你好 感謝你的回覆
      首先先向你抱歉,我錯把你最前面那段話當成是你的重點,由於前後文之間,個人資質駑鈍實在看不出甚麼連結性而誤解,十分抱歉
      我統整一下,我看了4、5次得到的想法流程:
      建中考很好,是因為學生本來就會考試,而不是老師的緣故 -> 因為你在建中考很差,所以讓你反思你要在其他領域有更為好的發展 (與眾不同的人) -> 「教育」體制應該要使學生成為更好的人 (而建中-或者菁英教育制度-並未告訴大家這件事)

      先回答主要結論 (成為更好的人) 以我的成長背景以及觀察周圍的同儕來說,我覺得這件事情我就算不在現在的地方 (我是台大的學生),我也能了解到。畢竟這個觀念,並非學校單獨所能教育你的,而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達成的。對人格養成最初,而且具有最大影響力的,無非就是國小、國中階段,而在這兩個階段的都有明星學校,但情況並不像高中大學一樣明顯,因此我不認為明星學校會使得這件事情的培養有所大礙。

      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希望子女考到好大學的家長身上,羊毛出在羊身上。
      而以作者的結論,我自己推論認為:作者希望透過改變教育制度,使得家長理解到「『教育』體制應該是要讓學生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改變他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名校情節。
      倘若我又理解錯誤,煩請作者指正。

      以下是我的見解:現行的制度法條,我想沒有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氣氛,會有這樣的氣氛,無非是家長總認為唸到好學校=以後有好工作=高薪=Winner
      那這樣子來說,去改變一個教育政策而消除明星學校,到底有沒有助於家長體認到這個事實? 或者,有沒有幫助家長體認到「多元發展」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從此次國中會考看來,我覺得沒有改善,只會讓家長越覺得「我兒子女兒考很好,為甚麼進不到他們該進的學校?」最根本的方式,就是直接「教育家長」吧!
      透過改變教育孩子的體制,而想要去教育家長,我認為這是本末倒置之舉。

      一點淺見,煩請指教,感謝!

      Delete
    3. 感謝你的回覆。我同意你所說的--最根本的方式,就是直接「教育家長」。特別是前兩天的新聞報導當中,有家長因為「擔心小孩沒學校念而幫他填了成功(家長認為自己的小孩應該要念建中),為此感覺虧欠小孩一輩子」,還有的家長把小孩的變形金剛模型摔到樓下去,要小孩「專心拚特招,不要在那邊玩玩具」之類的消息,實在怵目驚心。是的,這樣的家長--以及背後隱含的好學校=好工作=高薪(姑且不論這個等式是否真的成立)的價值觀--會不會正好是「教育」無法施展的根本理由?但要如何教育家長?老實說,我個人也沒有答案。

      另一方面,也兼回覆樓下有位許先生的問題--「不知道作者贊不贊成把會考成績最差的人們(我就假設是PR5以下好了)聚集在同一個學校,讓他們在這個環境裡,跳脫出『我一定考得很差』的框架(因為總不可能所有人都是班上的後5%嘛),而是去了解『只要努力我也能得到屬於我的成功』,因而建立起自身的信心?」這個問題正好指向了另一個難題:為何「(在明星學校)適性發展」似乎必須要建立在「學生未來還是可以有一定的大學入學成績」的前提之上?

      我們真的無法讓「每一個人」適性發展嗎?

      這些問題再問下去似乎會演變得越來越困難。其實我真的沒有答案。但或許在近期的眾聲喧嘩當中,會有更多可能的解答、或有更多人的「嘗試」冒出來吧。

      Delete
  12. 建中的真相

    1. 明星學校不滅。
    https://www.facebook.com/SeanTXWu/posts/873389469354744
    2. 作者語氣似乎要表達「建中沒什麼」。
    但提出的事證,是作者本人在建中受到的啟發與成長,就邏輯上推導出來的應該是「建中確實有什麼」,只是這個「什麼」,不是學校、不是老師,是「學生們」。
    3. 我進建中前,就知道自己不頂聰明,進建中後更發現自己笨在那裡、弱在那裡。在這種覺悟下,終於以「勤以補拙」的方式學習開發了我現在的所見。我不知道其他學校是否有一樣的啟發氛圍,但我感激建中確實給了我學習發展的效果。

    ReplyDelete
  13. 哈…完全認同,因為我也是建中人,47th的,20年過去了,發現一堆同學在各行業都很優秀,我也要多努力才行。

    ReplyDelete
  14. 不知道作者贊不贊成把會考成績最差的人們(我就假設是PR5以下好了)聚集在同一個學校,讓他們在這個環境裡,跳脫出「我一定考得很差」的框架(因為總不可能所有人都是班上的後5%嘛),而是去了解「只要努力我也能得到屬於我的成功」,因而建立起自身的信心?

    再來,我不認為矯正國中資優生的優越感應該靠建中或者明星學校,實際上把他們丟到體育班或美術班去體驗一下只論體育、美育不論智育的環境可以更全面的讓資優生們理解到自己的極限、興趣在哪,而且還更五育均衡呢。

    ReplyDelete
  15. 1、我同意作者看法及補充,但我有個想法就是要有以下現實支持著方能實現:

    一、要讓「因為這樣我更應該在其他領域努力讓別人看見我」,這個領域必須要國家先提出資源有方向建立,讓父母親們對孩子唸其它領域科系有未來生活想像(勞動尊嚴及勞動條件「薪水、休假」等能建全在社會生存。

    二、或是其它領域未來生活想像普通,但生為人畢業後的基本食、衣、住、行、育、樂能由國家支撐著,不用個人完完全全努力工作加班來換取(我沒說不用花力氣就有基本食衣住行育樂),這樣個體學生才能有父母支持自己孩子往其它領域。

    2、這社會的運轉是靠大家來支撐著,而各行各業都要有人做,各行各業也有其經驗和智慧。隨著社經地位、家庭經驗及工作行業別就有不一樣角度看事情,所以就會有些差異。
    而臺灣教育從小根本就沒這環境讓大家看到彼此不同而去練習對話,就只背標準答案然後自己作案不準大家討論。然後只重視腦力學習,不重視體力或手腳型的人。以致於例如體育型發展的人就會被排除一邊,甚至還會被說是太吵愛講話阻礙腦力型的人上課,所以我認為不要老是四年臺灣去打奧運得了金牌,才在那邊哭說國家不重視體育,體育人沒好好被對待,這是有因有果。

    很會唸書的出社會,就是和大家一起生活在臺灣,難道不用去對話溝通,自己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圈就夠了嗎?這樣子不會沒有理盲嗎?怪不得一堆所謂什麼教授或學者訂一些很奇怪法令或脫離一般百姓生活的政策。

    ReplyDelete
  16. 都是孟母三遷的故事所害,大家都認為搬到好地方、進到好學校就會成為成功的人。但是都不思考難道孟子都沒有朋友、同學嗎? 數千年來也不過出現一個孟子。永遠記得一個很混的老師說的名言:書是自己念的,絕對不是老師教的。自己沒天分、不努力就算到哪裡都是一樣的。

    ReplyDelete
  17. 建中「意圖使人很會考試」的事實幾乎不存在,究竟有什麼好驕傲的。

    我是明年要畢業的國中畢業生請問這句話是甚麼意思?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