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Oct 15, 2013

勞委會和明師高徒

 
今天在臉書上,接連幾個朋友轉貼一則新聞,大意是勞委會宣布推出「明師高徒計畫」,立意倡導過往曾經一度扮演社會技術與技藝人員重要傳承方法「師徒制」的復興。然而,朋友的轉貼重點,泰半放在勞委會所試圖推動、施行的這項師徒制媒合工作,師傅指導每名徒弟可每月補助五千元,徒弟每月補助一萬元,引發群情譁然,高喊「22K不夠看,眼看著勞委會就要親手把社會變成10K的時代了。」

單從勞委會的網站上,尚難看出這項計畫的「師徒」關係定義,是較傾向於過去的供學徒吃住、不支薪模式,抑或是以較寬鬆的勞動契約模式推動(亦即由師傅方支給最低工資,另由勞委會支給每月一萬元的補助款)。在這個「師徒抑或勞資關係」未能被主事單位更縝密地定義之前,我認為,要說勞委會就是要把台灣變成10K社會的指控,是稍嫌苛刻了些。

然而,倘若我們深一層思考,輿情彷彿反射動作一般的聯想到「10K時代」可能就在眼前,反映出的更嚴重的問題,可能是勞委會、資本、乃至一般勞工之間的信任已瀕臨瓦解的困境。

近幾年來勞委會被譏為象徵資本主義打手、協助資本壓迫勞工權益的「資委會」角色,早已不是甚麼新聞。勞委會不僅無能協助關廠勞工取回遭積欠的薪資與退休金,更反過來召募律師團,力主追回當時「借給」而非「代償」的款項;勞委會無力捍衛勞動者應有報酬,反而站在資本的一邊要求「有條件調漲基本工資」。而日前,勞委會與教育部認定實習醫生勞動不適用勞基法、未能保證實習醫生權益的觀點,遭監察院提案糾正,更暴露出勞委會對於「勞工乎?非勞工乎?」的模糊地帶,從未有過一個可供依循的制度性判準。

勞委會每每提出偏袒資方的認定方法,不僅被譏為是一再瀆職,在在讓「明師高徒」尚未實行就已先蒙上陰影。

這個社會需不需要師徒制?就勞委會所羅列的包括水電工、機車維修、西服訂製、廚藝等二十五項職類講究勞動「技藝」的職別,絕對需要透過長期的面授、培訓與實作,方能培養出足以獨當一面的手藝。諷刺的是,由這個已不被勞動者所信任的勞委會提出「師徒制」方案,未來倘若有雇主假借「師傅」的名義,對實際為勞工身分的「學徒」進行薪資的苛扣等等惡行,勞委會能不能出面捍衛、又能不能具體地說明此一師徒關係「是否適用勞基法」,看在勞動者眼裡,勢必已打上一個偌大問號。

我完全同意師徒制曾是一個美好年代裡頭,傳承手工技藝、經過陳年歷練而能自成一家的重要技職模式。但是,在資本掛帥的當代社會,勞委會絕對不應只是思考如何傳遞「一技之長」、「創造就業機會」(假性降低失業率?你看,面對政府作為,人民都是先往壞處想,)而更該思考--技藝失傳那背後的結構性因素。

倘若我們都同意,近年來台灣技職人採供給已經出現重大缺口,那麼也可想像的是,不僅可能修水電找嘸人,修車找嘸人,未來可能連能做一桌川湘好菜的餐廳都將難尋。

我們都知道,追根究柢這正是技職院校追求「升級」的惡果。然而這該如何修正,我認為,此刻正好是以勞委會出面修正資本社會的人力對價關係,讓工藝取得應有的對價,讓知識也有該得的薪資。與其搞個「明師高徒」,還不如倡議技職教育的復興,讓「明師」走進校園,讓「高徒」在正規教育體系當中自然養成,配合建教合作制度(這也變成一個等同於『廉價勞工』的髒話了)的導正,重新疏通台灣人力培訓制度的堰塞與不均。

這才是百年技藝的傳承之道啊。





勞委會「明師高徒計畫」新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