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新集團食品安全危機連環爆,零售市場對該集團旗下產品的抵制風潮,從消費者自主發起,並一路往零售通路延燒,部分學校與公家單位合作社決議將頂新集團產品下架,包含一般零售商也開始展現抵制意志。抵制惡質廠商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我更在意的是,台灣消費者這次對於廠商惡行的「記性」可以延續多久,這才更能彰顯台灣公民社會的成熟程度,如何透過行動來對廠商的黑心行為產生牽制與規範。
台灣近幾年不斷爆出食品業者使用黑心原料、或實際販賣商品根本與廠商所宣稱的等級天差地遠。
包括加了香精的「天然麵包」,以湯包湯粉調製的「養生高湯」,乃至以劣油假油不是油的東西混充食用油,在在顯示出台灣廠商為利所趨,能減少多少成本就減少多少,爆出來的案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沒被踢爆的則不知道還有多少。
自去年大統橄欖假油事件開始,頂新從受害者身分--即便目前看來那只不過是鱷魚的假哭罷了--一轉而為被踢爆更多蓄意使用惡質原料的證據。然而,台灣消費者不知是犯賤還是健忘,一旦廠商出來哭哭、露面道歉即使沒有露出乳溝(?),再加上幾階段的優惠大好康,消費者就喜孜孜再去排隊,好似忘了令人生氣的從來不是東西太貴而是廠商蓄意的欺騙。這簡直荒謬至極。
台灣食品安全的規範實在寬鬆,檢驗標準與責任單位則是多頭馬車,廠商得以在送檢樣品與實際出貨用料上大作手腳,把關機制的匱乏讓不肖廠商有了漏洞可鑽,而消費者則對於低價、平價產品趨之若鶩(姑且不論這層導向與台灣近十四年薪資水平幾乎從未提高有關好了),幾層原因結合起來,就成為黑心廠商最佳的溫床。
利之所趨,義便缺席。
根據統計過去十四年內,作為海島經濟的台灣進口食品原物料價格已經翻了一倍,平均薪資則僅提高十多個百分點。弔詭的是--食品業者產品的零售價格則幾乎未曾有過顯著的調升,但業者財報獲利依舊年年成長,只要稍微會一點會計,不,那幾乎只是加減乘除的簡單算數了,都會想要問一個問題:成本究竟是怎麼省下來的?
而近日我們都知道了。食品業者的成本魔術,其實是最不堪的台灣之光。
最諷刺的是,過去台灣小吃引以為傲,「不能拿給自己小孩吃的東西就不拿出來賣」的美德已經蕩然無存。當代的食品巨鱷是把劣質品賣到市場上,並用這些卑劣手段累積起的財富,讓自家小孩住帝寶、吃進口有機食品;而食品廠的員工--乃至食品大廠經營的通路與其他事業群員工--又何曾從這些獲利不斷成長的財閥手中分食到一丁一點的利潤?沒有。工廠勞工依舊領著低廉的薪資,零售通路的基層員工則要三頭六臂什麼都要會,煮咖啡寄包裹補充關東煮甚麼的,一個月也是三萬元不到的薪水這像話嗎。對,統一超我就是在說你。
這些基層服務業的低薪現象不斷擴大到每一個層面,國內平均消費力道當然無法提升,然後這些食品業者再來靠北說:「台灣人就是因為計較每分錢不肯多花錢買好東西,才讓廠商使用劣質原料以降低成本。」然後竟然還有人附和說「就是嘛,那麼計較錢,當然只配吃黑心食品啊。」我幹你老師的啦是有這麼好意思倒果為因。
幸好這次頂新事件讓人看到一絲希望:台灣消費者終於看清楚這些「食品化學」大廠的真面目,終於懂得購物行為的改變來對廠商施加壓力,告訴不肖廠商--幹,就是要給你倒。而我但願這樣的抵制行動可以擴張到更多層面,比如說,未來被壓榨的勞工終於會學習透過工會協商甚至罷工,對資方形成壓力,比如說,我們終於能夠選擇不要再被廠商摸摸頭,給你買一送一給你更多優惠,就又變成搖著尾巴去搶購的消費者。而這種從「我不要什麼」轉化為「我能夠以行動明白告訴廠商我的拒絕」的轉變,其實在公民政治當中,無非是最重要的力量啊。
也就是在此刻,另外一座食品化學大廠統一,也被爆出疑似使用劣質原料生產食品的疑雲,而我們能不能用同樣的標準抵制統一?即便有人會問,「沒有味全、沒有統一,我們還能吃什麼?」但我認為,優質的食品其實不缺市場,這樣的時刻我們更能仔細環顧四周,過去被便宜與便利遮蔽的生活的邊角,一定還有一些我們未曾吃過的好東西。
加油啊!台灣消費者,不要再讓這些廠商看扁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