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Nov 9, 2011

2011.NOV.09

誤將自我砥礪的標準當成要求他人遵循的規範,不僅會造成道德與政治上的災難,就文化藝術而言,更可能造成美學的災難。恐怖的是,都 21 世紀了,喜歡這麼作的人還是到處都是。
 
作品好不好,和主題「是否取材於現實」真的有必然的關聯嗎?姑且不論所謂「新世代」究竟是不是論者腦內補完想像出來的模糊主體,所謂「自我」不也是「社會」捏塑而成的,性別是不是現實?身體是不是現實?慾望是不是現實?生活的物之體系,又是不是現實?
 
除非你不去正視它,它們才不是現實。但對我而言,是的,它們是。
 
所以問題已經很清楚了--絕不是「沒有」,而是看不看得到。
 
話說回來,倘若宣稱新聞與時事真的可以視為「社會現實」,卻不去到現場,光是將那些經過媒體再現、重塑、選擇的材料目為社會的真相,我認為那才是真正的目光如豆。當有人已經到達現場吶喊、抗爭的時候,說出「新世代可以不必從現實及資料中取材,就能構思出作品內容」的人,又在哪個現場?
 
不要再問「你的作品如何反映現實」了。要問的是,在作品以外,對於抵抗、發聲、與戰鬥,「在現實之中,你又做了甚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