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Oct 29, 2021

〈讓這友善日常延續下去〉

 

臺灣同志大遊行的第19年,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舉辦實體的遊行,這惆悵的感覺簡直就像小孩好不容易沒有半路死翹翹,半好半壞地長到了18歲,上了大學卻沒辦法去親自參加他的開學典禮一樣。

(是說我爸媽也沒有參加我的開學典禮就是了。)

台灣的遊行真的成人了。今年遊行的主題是「友善日常」。

 

//

 

所謂的「日常」是什麼呢?是兒童時代的懵懂之間,會有一個大人,在我們對自己前方的路徑感到還沒那麼有把握的時候,告訴我們「無論你往哪邊走,都會有人挺你」。是我們的青少年時代,為了每一次成熟、不成熟、或還不夠成熟的戀愛感到徬徨的時候,讓我們知道,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會有人這麼對我們說——「這個社會正在給予每個人更多的資源,去成為他們自己。」而無論你是同性戀,異性戀。你的選擇是結婚生子,或者不婚不生,從每一座校園到每一個職場,甚至只是和情人在海邊牽手漫步,都不會被側目相待,那樣尋常的日子。

在一個友善的國度,在一個友善的社會,無論你是男是女,是水瓶座或外星人(喂),都可以被「日常」以對。

當然這一切並不是憑空而來。我們要記得的是,三十年前,或甚至更久以前已經有許多許多人開始突破社會容忍的高牆,開始嘗試著撼動男生要有男生的樣子女生要有女生的樣子,類似那樣凡此種種的,「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台灣同運媽祖婆喀飛的新書《台灣同運三十:一位平權運動參與者的戰鬥發聲》現正熱賣中,請大家多多支持)

 

//

 

去年底吧,我在高雄駁二特區和朋友瞎混。那港那城,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刻。在港邊的水泥墩子上,坐著兩個裝扮看起來像十七時八十九歲的男孩,右邊那個,就把頭靠在左邊那個的肩膀上。他們那麼自然,那麼地旁若無人,在動漫展喧囂浮躁的人潮裡面,兩人的背影簡直就像是一座合而為一的雕像。把時間也靜止了。

那時朋友問我——我們高中的時候,有這樣的勇氣嗎?

我說,我們當然有。(也不想想看我們身為妖女多少年了你不要這麼妄自菲薄好嗎)

但重點並不是當年的我們有沒有勇氣這麼做。而是,經過了十七時八十九年了,當任何一個人,想要跟他的戀人頭靠著頭肩靠著肩,當他們想要這麼做的時候,並不需要額外的勇氣啊。多好。

二十年前需要的勇氣,現在,這裡,臺灣,已經可以是那麼「日常」的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如此「日常」,需要更多人的參與來維護它。

 

//

 

總之今年因疫情的關係(這句話簡直是萬用語了各種場合都可以這樣問候人家),沒辦法舉行實體的遊行。但演出,短講,線上的趴體,一樣都不會少。

也幸而台灣疫情控管得宜,十一月2日起,各種聲色犬馬的場所亦陸陸續續可以逐步恢復原本的營業模式。唱歌的唱歌,喝酒的喝酒,私約的私約(欸),都很好。或許你我還記得,十七十八十九年前,並沒有多少店家「有那個勇氣」在窗口門前掛上彩虹旗。而或許十一十二十三年前,那些掛上彩虹旗的店家,還會被問「那是不是只有同志會去?」

而現在,這些都已經不成問題了。

因疫情關係近兩年時間無法來台的老爺就說,「It's time to spend. Support local economy.」

把你的錢錢拿出來,支持地方經濟。支持你我身邊每一個性別友善商家的生意。讓友善,讓這日常,得以持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