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Dec 9, 2005

作業《環境台灣:書摘》

 

  台灣經濟奇蹟,曾經是上個世紀八九零年代讓台灣人在世界舞台上引以

為傲的指標現象。以二十年不到的時間讓國民平均所得向上翻了豈止好幾倍

,這樣的現象,無論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但是

台灣人有沒有停下永遠急於追逐利潤的腳步,回頭仔細審視過,在經濟和政

治同步向前衝的同時,我們對這座立於婆娑之洋上的美麗之島做出了多麼大

的傷害──噢,被我們作為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墊腳石的社會與生

態環境,已是如何地遍體鱗傷,受害慘重。



  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台灣的各種化學工業任由有毒廢水傾瀉進湍急

的溪流,然後匯入海洋。萬丈高樓大廈起於平地聳入雲霄的同時,砂石車卻

在已經顯得貧瘠的溪床上濫採砂石,半屏山的石灰岩層更是被開墾殆盡,供

作混凝土的原料。當我們因為總是缺水而在山林當中建起更多更多的取水堰

和水庫,卻又在河川的上游,放任果農栽植對土表遮蔽率極低的高冷蔬菜和

蘋果水梨,山地缺乏值被覆蓋的結果我們都看到了,每逢颱風必定出現的凶

猛土石流,遙遙直下灌入我們已經十分脆弱的水庫體系。為了紓解內陸的人

口和工業發展壓力,在海岸線上填海造陸,設置了新市鎮和工業區,從北到

南,正快速而大規模地取代天然海岸線,於是我們沒有柔軟的沙灘,沒有崎

嶇的岩岸,只剩下水泥堤防和消波塊堆垛而成的人工堡壘……



  經濟發展,帶來的難道必然是對環境的掠奪與破壞嗎?當然不是的。但

是台灣近年來卻在短視近利的經濟追求之下,自然生態的價值受到扭曲與忽

視,忽略了經濟發展應當配套的永續經營策略。如此貪得功利的心態驅使,

使得社會環境日益分歧暴烈,更使自然生態殘敗不堪。



  對許多台灣土生土長的人們而言,美濃和觀音山,由於在地文化人筆下

文化與藝術的感染,幾乎成為了台灣人心目中想像的原鄉。那充滿了詩情畫

意的影像和美好的嚮往。於是當我們看到觀音山已經成為全台灣最大的濫葬

崗,山腳下是數不盡的採石工業,瘡疤,自山麓向山腰一路蔓延上去;美濃

被污濁不堪的高屏溪支流穿過,成為垃圾和污水的故鄉──更不用說那些在

鄉間咿咿呀呀的喇叭嗩吶伴著長長的迎神隊伍旁,農民辛勤地用馬達自烏黑

渾濁的水溝抽水灌溉秧苗和蔬菜,各種公路旁常見荒廢的農田,乾枯的茅草

,骯髒的泥土,枯涸的漁塭。人們總記得祭拜神明,卻忘記感念生養自己的

自然土地──你怎麼能不泫然欲泣?



  台灣的大地,顯現出一種無人理會的荒涼,噢這像極了廢墟的台灣。



  你怎麼能不泫然欲泣?



   戴重芳:「快樂不起來。行腳所及盡是滿目瘡痍;這塊土地因

   為人的貪婪已經成為荒廢之島。什麼時候,一景一物,可以在

   我按下快門時對之無愧?」



  ˙五十條河川,有七成被污染。河川成為盜採砂石,堆放垃圾的場所。

  ˙十分之ㄧ的平地,因為超抽地下水而下陷。有的地方下陷達三公尺。

  ˙海岸線被侵蝕,倒退,消失。五百多公里的海岸線有四百五十公里被

築起了水泥海堤。

  ˙森林百年來消失了百分之三十五。淺山坡地已廣被濫墾濫伐。

  ˙每年製造兩千三百萬噸的垃圾,但有能力合法妥善處理的只有百分之

四十六。二分之ㄧ以上的垃圾被任意丟棄置放。

  ˙水荒。水庫淤積,水質惡化。十六座重要水庫當中有十三座面臨水質

惡化與缺氧的危機。四分之ㄧ的大高雄人口必須買水喝。



  ……諸如此類。



  為什麼台灣環境會被糟蹋到如此嚴重悽慘的地步,而多數人仍視若無睹

?為什麼台灣人會任由環境惡化到這樣的地步,卻漠然無人負責?



  前台北市環保局長林俊義有言如此:「整個社會喪失了中國傳統文化對

資源的道德觀,對自然的敏感度。」看看兩千三百年前秦國的《田律》吧:

「春天,人民不可以到山林中去砍伐木材,也不可以堵塞田中灌溉的水道。

不到夏天,不可以燒草以為肥料,不可折取剛發芽的植物,不可捕捉幼獸,

幼鳥……」



  這是我們的老祖宗原本既有的生態觀念:一個社會如果利用自然資源超

過環境的負荷力時,必然招致毀滅。



  台灣是不是正走在自我毀滅的路途之上?



   彭漣漪:「我們對環境不友善,環境也不會回報以友善。結果

   是我們住在一片敵意越來越強的土地上。」



  環保議題並不只是科技,技術,和經濟的問題,而是政治結構,社會人

文教養的問題。是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問題。



  由於近年來地球的溫度上升導致氣候異常,聖嬰現象更為顯著,南極臭

氧層破裂,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淡水減少等等,以及隨著環境變

化而來的瘟疫及傳染病復發──嚴峻的環境破壞使得世界各國在恐慌當中產

生共識,因為「地球只有一個」,環境是超越國界的重大優先議題,需要各

國共同的攜手合作與通力解決。



  一九九二年,聯合國在巴西簽署的agenda 21──「二十一世紀環境行

動綱領」,將環境議題提升為許多國際合作環節當中的上位指導原則。要求

社會經濟應該追求動態永續的平衡,並且以國際公約來約束各國。



  Agenda 21強調:「每一個人的任何一個行動,都會影響環境和其他人

。地球上每個人都必須擔負保護地球生存的責任。」環境權,遂在各國人民

政府環保意識抬頭的脈絡之中,成為一種新的基本人權。並且超越地域,超

越國界,甚至更超越主權範圍,成為人人必須關懷,甚或必要時人人得群起

而攻之的全球公共議題。各國的領導人和政府當局都不敢忽視這樣的潮流,

在國內設立各種組織,舉辦各種活動,希望喚醒民眾注重生態環境。



  相對而言,台灣的各界領導,在環境議題的敏感度上,顯得後知後覺。



  除了政府與社會對環境生態變遷欠缺理念認知,也缺乏迫在眉睫的急切

感之外,台灣的環境管理體系和組織雜亂無章,也是導致環境急速惡化的底

層原因之ㄧ。從新聞當中處處可見,疾病和衛生管理的許多標準與分類方式

與國際不同標準,以致近年來急速增加的癌症,氣喘,環境荷爾蒙中毒等等

案例的監控便無法與國際同步,更遑論相關領域的學界研究和統計資料,仍

然處於「低度開發」的渾沌之域。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台灣可能面對的國際趨勢與壓力,甚至繼之而來的

貿易制裁,諷刺地成為一種促進台灣改善環境的推力與誘因。──倘若立基

於環境破壞的經濟奇蹟和民主奇蹟的盛名,進到二十一世紀,卻被「環境殺

手」的稱號所取代,那對台灣人民將是多麼不可承受的重啊。



  幸虧許多在國際競技場上打拼的民間企業,對國際趨勢的掌握尚稱得上

不落人後。許多有前瞻觀念與策略的企業,已經與國際同步,預先調整其生

產架構的體質,努力轉化為推行綠色競爭力的企業組織。──爭取ISO14000

國際環境標準認證,並且倒入產品生命週期的觀念,從原料開採,製造,到

產品回收的重多環節,從源頭就開始作能源材料的節用與資源循環的考量,

不但試圖避免傷害環境,更提升了自身的效能和競爭力。



  這確實令人感到欣慰不已。



   莊素玉:「企業如果只顧績效,沒有做好環保,沒有珍惜大自

   然資源,負起企業對社會以及大自然的責任,可以說是一個不

   完美的企業。」



  環保產業已經成為未來世界上的一大商機。



  相關產業的成長,背後代表的是越來越多世界消費者,以將對環境議題

的關心,轉化延伸為實際的購買行為──對符合環保制度審查的產品,做出

實際的支持。為了支持對環境友善的企業,已經有一些先進國家的政府帶頭

進行綠色採購計畫。除了用公約,科技,管理等等來「理性地」解決環境問

題,在世界尋求解決環境危機的努力當中,回歸自然,環境倫理的思潮,也

已經在國際間發酵,盪漾。



  近年來許多中外探討未來趨勢的書籍和觀念當中,莫不提醒人類思考,

到底要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怎樣的地球?也有許多的意見領袖指出,人類必須

回歸工業革命以前的傳統自然倫理,改變生活方式,才能根本地拯救地球。



  於是我們有了「永續發展」的概念。



  自從一九八七年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的想法後,至今全世界已經有一百

多個國家著手擬定其區域內的永續發展策略。「就好像家裡只剩下一桶米,

就不能每天煮乾飯。那樣的話,不是一星期之後全家人就要餓肚子了?」同

樣地,一個國家內的土地,水,能源等等也都是有限的,到底要如何使用,

才能保證世世代代用下去,這正是永續發展的精神。更到幾年前,加拿大圓

桌會議更將永續發展的精神列入「人類安全Human Security」的議題之內

,視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為經濟社會安全的重要環節。



  國際潮流如此,但遲至一九八七年台灣才設立環保署,而一九九四年才

在台灣施行,針對重大投資案進行的環境影響評估法,在國外的先進工業國

家,早已實施了二十年有餘。



  台灣的環境污染壓力,較諸於別國可說是嚴重許多,長期累積下來在觀

念與作法上的落後,使得台灣環境的未來,比起別國更是充滿隱憂。



  我們沒有時間遲疑,更沒有本錢再等待下去。



   鄭一青:「我們沒有時間等待或遲疑,除非現在改變,否則我

   們將無退路,更無前路。」



  「只有當我們將自己視為土地社區的一份子時,我們才會以愛和尊敬的

心情對待她。」當工業革命和消費文明走到了極端之處,已經有越來越多人

開始進行對環境的整體省思。生態素養的概念已經在全球逐漸發酵,並提供

人類思考一條未來的出路。



  事實上,人類正有知或無知的,以秒為單位的速度在破壞地球,而地球

,相對地,也正以臭氧破洞,天災,氣溫升高等環境危機,有形或無形地,

反撲生存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既然環境危機是由人類整體的生活方式所造

成,要解決環境危機,全體人類當然必須建立一種全新的對待自然的態度。



  美國環境教育研究學者Charles E. Roth早在近半個世紀前的一九六八

年,就以「環境素養environmental literacy」一辭,來概括這樣的態度。



 所謂環境素養,就是每個人都有意願和能力,做出對環境負責的決定,並

且發展出平衡生活品質和環境品質的行為。它包括了對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

的覺知與欣賞,具備對自然系統和生態觀念的知識,了解目前環境議題的範

圍,甚至運用調查,批判性思考,撰寫和溝通能力,嘗試去解決環境問題。



  這個觀念跳脫了一向科技掛帥的思考模式,擴大環境教育的範疇。環境

教育由純粹只傳授科學知識,到整合所有知識,技巧,情感和行為。在這樣

的脈絡底下,往常被人類視為必要之惡,發展經濟唯一手段的「科技」,反

過頭來成為拯救環境的必要路徑。在環境素養成為普遍被重視的教育課題的

同時,西方出現另一種以自然生態為中心的思潮,對現代科技文明做了更深

刻的省思。生態中心主義(ecocentrism),批判人類企圖以科技主宰一切

並主張「利用自然」的思考模式要求人類放下身段,以只是地球上一個物種

的謙卑態度,尊重自然的原貌和完整性。



  是啊,高聲吶喊著「人定勝天」的同時,我們都忘記了,自己原本就只

是地球上的一個物種而已。



   賓靜蓀:「在台灣,環境終於受到重視,環保卻變成一種時髦

   語或流行話,跟日常生活無關。除了缺乏生態素養,不知道環

   境是環環相扣的之外,原因更可能是,真正的環保要改變自己

   的生活方式,而改變自己,是很麻煩的。」



  在惡劣的環境之中,幸好有許多台灣人正重新審視起自己與這塊土地共

生共存的關係,思索人與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環關係。他們也默默動手,從自

己的身邊做起,一點一滴作著清潔家園的努力。



  有的是老師,帶著學生到山林裡去體會發現自然之美的驚奇與喜悅,也

許是生平第一次被闊葉喬木的落葉擊中臉頰的感覺,然後愛上大自然。這份

喜悅和愛正是環保的第一步──因為愛自然,學生們才可能學會珍惜這塊土

地,自然正是最好的環保教育課堂,這火苗正隱約可見。有的是家庭主婦,

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耐力,毅力和堅持,進行垃圾分類,資源回收,還有家庭

理的生態教育。有些社區開始自己的清掃活動,高雄許多民間環保團體,以

實證的田野調查和協商合作取代抗爭,以溫柔手段進行綠色改革,名之為南

方運動。



  台灣不大,「但愛心密度卻很高,」證嚴法師曾經這樣稱許台灣人。如

何把對人的慈悲擴大到對萬物關懷的情操,把散落各處的愛心與熱情,結合

成一座生生不息的人性森林,這正是台灣的環境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正像聯合國agenda 21裡頭所提示的,「要讓廣泛大眾和所有民間團體

參與永續發展的環境決策,」台灣政府的領導督促可能來得太晚,但許多人

民和企業正自動自發地擔負起責任,推動無聲的環境革命。



  我們都知道,當山林破碎,溪流乾涸,記憶不再,人若失去了對土地,

對自然的感情,也就會失去了對家園的愛。



  因為唯有保全環境,才有未來。



   蕭錦綿:「消失了山水,也消失了記憶。而記憶是我們共同的

   力量。」



  願與你共勉。

 

1 comment:

  1. 環境真的很重要,

    您的回應是我們所重視的,

    這是活動網址:http://greencounty.tc-

    tech.com.tw/



    不管是暖化議題、環境保育...都互相關聯

    著,

    希望您也能跟我們一起推動^^

    謝謝您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