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Nov 29, 2005

陳宜君《專訪青春期》

 

  毓嘉自費印行了詩集。在他的編輯(文火發行人)與眾友人殷殷垂詢

下,也該是時候了,二十歲很好,一切剛拆封似的。《青春期》在挪威森

林與多鬆咖啡館舖貨,在校園,流連忘返的咖啡館,每個筋疲力盡的狂宴

之夜耳語流傳。這時詩人羅站在街頭的最前端遊行去了,冶艷兼且放浪形

骸,如此莊敬如此狂喜。這些時刻我總感覺是朝聖,最偉大的精神,你知

道那名之為青春的凜然。



  詩人羅在我面前點起菸。這一切他都是講究的,講究著本質上細微的

差別,鉛筆擦過紙張的沙沙聲,封面皮膚的顏色,不露痕跡最精緻的挑選

。詩是文字的陣仗嗎?是發生於咖啡館的降靈會嗎?為什麼是詩?他答得

謹慎,卻從容:字斟句酌而非狂蜂浪蝶的賣弄,觸動主題的書寫,一直都

是試探的手勢,永不滿足卻又溫柔需索的習慣,思緒字正腔圓,悃悃款款

。十五歲寫詩到現在,自覺高三有明顯的蛻變,那時候的毓嘉我不敢說,

我只知道現在他和他的詩,如此平靜地接受了過去的自己,那些沛然莫能

禦之的情感,該是多麼困難。



  他的詩裡有音樂,音樂一向是生命裡變幻無窮卻又如影隨形的主題。

建中紅樓詩社的詩朗訓練困擾潛意識的神經(我慣常稱之為一種詛咒),

但絕非易與:有哪個舞台可以承接這樣的空間?有哪種聲音能以如此的句

子降生:「吞火,或者吞下一頭/狂野足以推翻所有固定框架的獸/我們

攜手飛越/無限種不可歸類光譜位置的45度角/彷彿帶領眼,耳,鼻,口

要離開人間而去/吞下自己的舌/宛若咬嚼癲狂的詩歌」?詩集的三篇序

文也絕妙地定義了時間.空間與鏡像的向度,那是極為貼近詩人調性的中

性,就像性別從來不是個問題,邊緣經驗乃上下求索之必要,是角度,不

是身分-接近再接近,探詢再探詢,如此殷殷切切。毓嘉如此自在地和所

有人分享他的詩,只有相知的歡悅沒有碰觸的羞赧,每一首詩都如此誠懇

,即使是偶然的碰觸也需要體溫。



  或者一本書是詩人的告別式:封存,定義,並且絕對地自我選擇。氣

味構成樂章,各各不同卻又有著相嵌的調性,整部青春期詩歌裡只有三分

之一被如此任性地抽選出來。詩人的背後有夏宇,羅智成,陳克華,and

so on的名字,我們揀選的總遠少於遺漏的,字句,或者記憶原有著同樣

的性質。所以是詩,不是佈局,沒有情節,只有對話--寫作原本就是孤

獨的,筆前不該有讀者的臉,只有自己。主題到主題,貼近再貼近,探問

再探問,呼吸。對話的內容,談論的總是那些無以名狀的,只好一言以蔽

之的,青春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