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Mar 16, 2012

歐盟徵航空碳稅,有解?

 
歐盟從今年1月起將航空業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不僅引發全球航空業譁然,甚至還一度引發歐盟與非歐盟政府之間的對立。以美國、中國為首的26個反對國家揚言發起貿易戰,而歐盟推動ETS的堅定立場,更引爆中國杯葛旗下航空業者向Airbus訂造民航機的120億美元訂單。掀起波瀾近1年後,終於在聯合國轄下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出面斡旋後,將航空業減排責任定調為「各國均需擔負,但責任輕重有別(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相關爭議終於出現解決曙光。

根據ICAO的初步結論,航空業的碳排減量責任,應由全球各國全面推動。不過ICAO認為,已開發國家應擔負較多的減量責任,而ICAO也將成立專案工作小組,釐清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責任歸屬輕重,並將研擬EU ETS的替代方案,相關評估報告將在6月出爐,屆時ICAO也將基於此評估報告內容,推出更細節性的全球航空業減排計畫。

值得玩味的是,美國和中國在ICAO減排計畫中所扮演的角色,在ICAO減排計畫中有了微妙的變化。

ICAO在該協商會議當中特別指出,工作小組將會針對開發中國家在碳排減量規劃中的角色進行評估,特別是要重新審閱現行的航空碳排放量規約標準,「是否符合開發中國家的個別狀況與實際減排能力。」而這項特別約定,顯然為中國航空業在全球減排計畫中扮演的角色,找出了解套的契機。

事實上,全球各國為了捍衛己身利益,在「環保」與「發展」兩面大旗背後,始終有著程度不一的角力。表面上看起來美國與中國雖然同樣站在反對EU ETS陣營一方,然而其背後的動機顯然並不相同--美國航空業經過百年發展,顯然已經面對成長瓶頸,在American Airlines母公司AMR聲請破產保護之後疲態更顯,反對ETS實是要規避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然而中國航空業則是挾其市場經濟的強勢成長,試圖閃躲ETS可能拉高的營運成本,來達成更快速的版圖擴張。

ICAO此次協商,將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減排責任作出明確劃分,中國航空業需擔負的減排責任將獲得大量減輕,無疑是中國勢力的大獲全勝。

在此之前,中國政府宣布暫停審批該國航空業者在Airbus訂造民航機的120億美元預算,以此作為對歐盟推動ETS的抵制手段,ICAO主導的減排架構之所以能獲得歐盟國家支持,顯見來自於歐盟內部的壓力,高呼Airbus集團可能面對流失訂單的風險,不能說沒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相對於ICAO拿掉了中國航空業成長的玻璃天頂,同在ICAO架構之下達成的減排協議,美國的已開發國家身分,則讓北美航空業者面對未來需規劃快速推動減排的壓力。短期看來,雖有讓北美航空業營運更加雪上加霜的逆風,不過若航空業者能夠重新審視其機隊配置、航線佈局,藉以達到減排目標甚至同步優化其營運效率,則未嘗是一件壞事。

事實上,即使美國針對歐盟推動ETS仍持反對立場,近期包括5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26名美國經濟學家,已經聯名上書美國總統奧巴馬,表達希望美國能夠轉向支持歐盟徵收航空碳稅的看法。這些經濟學家認為,即便市場無法在短期內成功減低碳排放量,至少以碳稅將碳排放量進行「定價」,將可有效構成減排的動機。

無論美國政策是否因經濟學家的建言而轉向,不可忽視的是,高舉減排、環保、救地球的背後,錢的考量,無疑仍是各方爭奪「碳排減量」主導話語權的最主要動機。

這廂,歐盟在減排材料、節能引擎科技有領先優勢,在經濟成長趨緩時力圖尋找產業新亮點,自是無可厚非,卻難免讓國際社會聯想歐盟有藉排放量限額「自肥Airbus」的聯想;而那廂,美國與加拿大政府早先已陸續提高來自航空業的稅收與規費標準,引發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 IATA)抨擊各國政府將航空業當做「搖錢樹」的爭議,未來美國政府又會不會藉由支持碳稅,變相挹注其牛步復甦的經濟與財政體質?

就永續發展的角度而言,「省錢」確實是促進科技演進的一大誘因,不過如果碳稅徵收無法確實用在航空減排技術的開發,甚至讓排放大戶假「開發中」之名規避應有的社會責任,徵再多碳稅可能也只是枉然。無論如何,在航空業、政府、國際組織的多方角力之下,碳權爭議絕不會很快落幕,只是它會否成為以「環保」之名、行「拉高政府稅收」之實的藉口,所有人都在等著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