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hoto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May 19, 2009

viewpoint

 
當代新聞議題講座心得
2009.05.05/給自己一點脫離軌道的勇氣


  框架與軌道無所不在。無論是塗鴉、拍片、寫作,乃至於從事新聞工作,我們的社會生活事實上便是與框架、與軌道反覆協商過程的總和。好比「如果競爭是一種流行/我們只能安靜排隊不發出一點聲音」,好比「等到大學的窄門為暴走族開啟/國民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好比「看電視裡面啊哪裡又開始排隊等著聽演唱會/我們從小就許願要逃離混亂的西門町」,甚至「我們被教育要有偉大的志向/念完建中念台大畢業以後出國唸書好賺進大把鈔票」……但有天醒來,我們會發現,這些我們向來孜孜矻矻竭盡精神氣力要完成的「甚麼」,竟都與自己無甚相關。

  於是林育賢說,給自己一點脫離軌道的勇氣。我們要顛覆世俗、對抗世俗、超越令人疲憊的現實,而或許能找到另外一種真實。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我們勢必要先了解自己,而後了解他人。我們要先看清自己究竟是同甚麼在對抗著,而才能拿起適當的武器。是的,儘管規範與框架無所不在,但我無意認定所有的軌道/規範永遠都只能有負面價值--那樣的想法,充其量不過是種抽象的泛泛而論。於是我想,當我們說起「軌道」,意在言外的是,並不一定要真的脫離它而行走、咳嗽、辯論,而是某個時候,願意停下來好好想一想,我們能夠為自己、為自己所關心的一切,再多作點甚麼的那份心情。

  好比我時常覺得自己過著文不對題的人生。

  文不對題,或許正是對應著我生命中,那些不時旋起的風暴:高中時代,我遊移在自然組與社會組中間,還沒想清楚自己大學要念甚麼,最後選了政大新聞只是因為「它可以讓我晚些決定畢業後的工作」;在大學時代說服自己文學是重要的工作,卻又岔路出去談了幾次不成功的戀愛;突然考上研究所,回過頭發現自己一路念新聞傳播,手邊在作的事情卻永遠與媒體與新聞學無關……落筆的時候、開口的時候、哭完就笑餓了就吃的時候,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考上研究所的時候失戀的時候突然得到文學獎的時候,一開始想的事情,完成時連自己都不認得了。不過既然文章都已經好端端地寫完,噯,只好摸摸鼻子,回頭去把題目改掉。

  這幾年下來,改過許多標題,忽然發現其實我真的不必那麼在乎題目寫了甚麼,反正文章會自然長成它自己該有的樣子。

  一方面為了論文、一方面為了些自己相信是正確的事,開始嘗試著投入社會運動論述,反覆提著愛滋、性別、與社會平權的話題。但大概這個話題太難、太遠、太恐怖,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聽得進去。有人問我,你好端端的人生,幹嘛要去瞎攪和?我笑笑回說,我當一個既得利益者這麼久了,從建中到政大到台大,念這麼多書,為的是甚麼呢?如果軌道就在那邊,我原也可以畢業了便找份工作,賺錢,終老。但那真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有件事情是重要的……正因為我看見了自己享受著比大半人都還要豐沛的資源,當我走在軌道上,我不會忘記,這始終是條用不公不平乃至不正義,所鋪排成的軌道。

  既然知道自己擁有甚麼,也應該知道,別人會因此而失去甚麼。

  只是微薄的希望著,願正義與公理常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