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021要過完了,那天在Whatsapp上跟老爺說著話,「還真是怪異詭譎的一年,」他在海的那頭,靜靜地回了一句,「只要我們的家人朋友們此刻都沒事,就稱不上什麼怪異詭譎。」
說得也是——只要我們身邊的家人朋友都平安。
他總是這樣,輕輕淡淡地說了句話,就抹去了我的焦慮我對前方尚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件的各式大小煩惱。只是快要兩年沒見了,只是想念。當然是想念,也不需要有別的情緒。COVID-19就是我們這一世代人的世界大戰,分離家人,分離情人,分離朋友。
眼看著2022就要來了。
//
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的那幾個月,我終於學會了做菜。
這樣挺好的,有時候就是拉開冰箱,看看老爸老媽又從宜蘭送上來什麼鮮採的蔬菜,用蒜炒、蔥爆都好,豬骨燉妥妥的高湯變成了每個週末最好消磨時間的法門——當然,還有啤酒一罐、Netflix一個下午,就成了。湯煮好了,可以放個三五天,炒菜、做蒸蛋、配扁食麵都好。
也兼去有機超市買菜買肉,後來發現肉品還是市場口的肉攤最為便利又好吃。有時買牛肋條、有時買牛腩,有時則是牛五花。變化著,做壽喜燒,做紅燒牛腩,做油煎牛肉丁,丟一些百里香碎葉下去就香氣噴人。澱粉類有時煮麵,有時則電鍋一鍋飯,宜蘭米或花蓮米都行。
那幾個月——真真切切覺得,一個人的生活所需要的竟然那麼少。而宜蘭家裡的一片小小農田,可以生出的瓜果蔬菜竟是那麼地多,按照季節一路過去,四口之家是怎麼也不可能完全吃完的。苦瓜的產季到了,就做苦瓜排骨湯,做苦瓜封肉,做苦瓜燉牛肉。一日三變換,這樣很好。絲瓜則可以炒蝦米,炒干貝,配飯吃一下就吃完。
生活所需,就是三餐飽食,追劇睡覺,也不用去爭搶什麼。
於是開始給自己想像接下來的人生——是不是要搬回宜蘭?是不是換打個清簡一些的工,這樣想像著,在疫情封鎖城市的時間裡頭時間很快過去。我像一隻螞蟻被困在自己給自己建造的迷宮裡頭,看著前方的蜜露滴滴淌淌,我還是去吸取它了很多事情畢竟不是那麼容易放下的。
//
今年全球股市多半走揚,全年度全球 IPO 融資額度較去年大增了81%,上市案件數量則較 2020 年成長了51%。流動性增強的市況讓投資人更願意參與投機式的操作——你看看貨櫃海運,就算有人難免滅頂,還是有人一帆風順整路就站在浪尖上。儘管也有人說,那船上載的還是滿滿的韭菜。
有的韭菜跳船了,有的沒有。
另一廂,中國企業在美上市遭到監管風險與地緣政治緊張的雙重打擊——不合規,就退市;而中國證監會也透過政策引導在美上市的企業「回港」上市,或甚至直接回歸滬深A股市場。只是,連「微博」回港上市首日就跌掉7%,接下來的中概股「返家旅程」只怕難以讓讓人看好。
隨意算了一算,今年我的資產總報酬率大概是11%–12%吧,比去年22%–23%遜色一些,散戶要做,其實就是老話一句「buy and hold」,然後就睡覺。
睡覺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跟吃飯大便尿尿一樣。
//
香港的立法會選舉對港人來說,是個假投票。「僅有愛國者可以參選」像是放屁。誰是愛國者?當然是「他們」說了算。都是放屁。這樣的2021,也就即將過去。
台灣也有投票。四張背後給國民黨用來當作擾亂施政的公投票,沒有一項得到通過,國民黨在自己設定的議題、自己設定的戰場、自己設定的玩法,被全數殲滅。真的好爽。但民主就是這樣,你要能夠為自己的施政辯護,而只要說得夠清楚、夠簡單,我們對這些原本應該是專家決定的公投題目,就能在一次次的論辯當中,慢慢擁有自己的想法。這就是公民的參與。
而台灣始終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
但這疫情還沒結束——說個笑話,2022的英文發音唸起來,其實也不過就是「2020, too.」
今天晚上又要去運動了。運動治百病,治失眠,治筋骨痠痛,還兼治酒量差。把每一天每一天過好,就沒有什麼是怪異詭譎的了。而我還在想著他,想著去年二月我們去了斯德哥爾摩、並且在倫敦說了「bye bye」的那個早晨。當時還不知道這一別就是兩年,但我們也沒什麼變化,或許各自老了兩歲,可還是細細密密講著市場,講著「哪一天也都可以做點短線的交易」然後發笑的時刻⋯⋯
2021要過完了,你過得好嗎?我過得還行。
只是我依然思念⋯⋯而縱然這思念起來總是毀滅,我仍不免思念。
這終究是個怪異詭譎的年頭啊。Dear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