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B LO, YUCHIA
-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創用授權範圍
Feb 25, 2010
北市教育局腦袋有洞
Feb 24, 2010
〈國殤〉
Feb 23, 2010
interviewee wanted
Feb 20, 2010
受訪者K
Feb 16, 2010
narration
Feb 7, 2010
〈迷藏〉
Feb 4, 2010
〈找一個解釋〉
Feb 3, 2010
川湯不是同性戀湯屋?
Feb 2, 2010
〈家變〉
Feb 1, 2010
〈無垢:劇場裡的靈魂史詩〉
新活水雜誌〈無垢舞蹈劇場:一首劇場裡的靈魂史詩〉
文/羅毓嘉
傳說中,有一種極為高貴的純白絲帛,上面織著同色的隱花紋路,絲縷細密不摻一纖雜質,而用這種布料所裁製的衣裳竟是隱於內層,不外顯示人的。這種絲帛,有個美麗的名字,「白無垢」。
無垢舞蹈劇場的名字,就來自於這則傳說。
在一九九五年創立無垢舞蹈劇場前,無垢的藝術總監林麗珍於七零年代便以其率性流暢的舞蹈語彙,大膽揉合身心思考運作的美學,普遍受到學院與藝文界的矚目。《三人行》《月光》《空缺》《白痴》《葬花吟》等作品,或渾厚深層,或空靈顛覆,為林麗珍博得「台灣舞蹈界編舞奇才」的美譽。
直至一九八九年推出新作品《天祭》前,林麗珍在七年沈潛當中,有感於台灣社會傳統文化正急速佚散,便召集友人,一齊投入台灣民俗文化的採集工作。無論是台灣先民多族群開疆闢土的血淚史,廟會節慶中的迎神儀式與禮俗藝陣,乃至大地生養萬物春夏秋冬的季節遞嬗,都回歸於無垢舞蹈劇場的《醮》,《花神祭》,乃至於二零零九最新作品《觀》的核心脈絡,播下林麗珍結合台灣常民生活內涵與超寫實表現「空緩美學」的種子。
一九九五年林麗珍舞蹈工作室製作的《醮》於國家戲劇院公演,其深刻緩慢,而富寓詩意的舞台意象,顛覆了國內表演藝術界對劇場既有面向的想像。一九九六年,馬恩河谷國際雙年舞蹈節藝術總監來台挑選演出團體,當時包括雲門舞集在內的諸多國內表演藝術團隊,已在國際藝壇享有盛名,然而林麗珍的《醮》,更因「取材於台灣,卻富有國際觀」而雀屏中選,獲得演出機會。此時「無垢舞蹈劇場」即正式登記成立。
無垢名為舞蹈劇場,即已開宗明義表示,林麗珍要追求的藝術成就不止在於「舞蹈」。舞者,是舞台最重要卻非唯一元素。林麗珍試圖經營全方位的劇場空間,從有限到無限,舞台的景深,層次,乃至她念茲在茲的「質感」,都在變化中展現平衡與飽滿1。是以,林麗珍從事舞蹈創作數十年,卻強調她在無垢舞蹈劇場的作品誕生後,之前幾十部作品皆可略過不提2。
林麗珍的創作起源於對人慾解放的關切,而這永恆無極的旅程,在無垢舞蹈劇場得到了實踐。有感人性、神性、魔性並無實質邊界,共存一心,在體系內相生相合,林麗珍以《醮》講人鬼生滅榮枯的淒然,以《花神祭》洞見人與自然神靈間的連結,而《觀》延續無垢一貫的儀式劇場風格,鎔鑄宗教儀式、集體記憶、以及神話寓言為一體。十五年只孕育三部作品,數量雖少,卻如史詩般規模恢宏,質地精湛,呼喚的是人類內在思維對自我、慾望、與土地的集體記憶。
柳枝垂首,菩薩低眉,所觀望的都是孕養自身的土地。
一九九五年,《醮》以如道教典儀般的形式,打開台灣儀式劇場之先河,下一步便躍登國際舞台。一九九八年,《醮》成為五十年來惟一獲邀至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的台灣舞團作品,贏得國際藝壇極高的讚譽。兩千年,里昂國際雙年舞蹈節中,藝術總監基達梅未曾看過作品便邀請無垢演出,稱「無垢早在亞維儂綻放過藝術本質的光彩,3」《花神祭》更不負期望,獲選為最佳觀眾獎,隔年並登上馬德里秋季藝術節的票房鰲頭。兩千零二年,德法兩國共同催生的歐洲藝術文化電視台「ARTE」,邀集世界當代八大編舞家共同推出「舞蹈盛宴」節目,《花神祭》是唯一來自亞洲的舞作,林麗珍更是唯一入選的亞洲編舞家。
回到國內,二零零五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林麗珍未曾師從西方舞蹈流派,卻能充分展現道地台灣孕育衍生的藝術生命力,將國家文藝獎舞蹈類的桂冠頒發給林麗珍。
然而這些盛讚,並未為無垢舞蹈劇場在國內的發展帶來相稱的資源挹注。
近年來,藝術文化人口與市場的老化、萎縮,乃是國內表演藝術團體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國內藝文人口長期模糊,人力不足,儘管兩廳院竭力推動藝文市場的深化耕耘,但拓展藝文欣賞人口的廣度,卻力有未逮。這使得藝文團體必須自行培養後援團體,籌措演出,無法竭力聚焦於藝術成就的追求。《醮》於一九九七年首赴馬恩河谷雙年舞蹈節演出時,林麗珍曾為擔憂票房與行銷而愁眉不展,然而該舞蹈節豐沛的行政奧援,證實了傑出的藝術製作,應當要有相匹配的行政組織與藝術經紀團隊,作為整合社會資源的後盾。
多年來,無垢多次赴法國演出,足跡更踏上西班牙、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美國、墨西哥、俄羅斯等地的重要劇場,海外演出往往在謝幕時掌聲一發不可收拾。二零零三年德國沃夫堡國際藝術節藝術總監伯恩卡夫曼說,「來自臺灣的舞團,有著如此淵遠流長而深奧動人的文化,讓我們甚至無法用雙手鼓掌來表示這一切。4」一位世代居住在亞維儂的觀眾,也在看完《醮》的表演之後說:「今晚最安慰的,不是觀眾,而是長眠於此的先人。5」
當藝術觸動人類靈魂深處的共通經驗,竟能超越文化障礙,飛躍時空,這是台灣可以在國際櫥窗上露臉而唯一不受政治干預的外交軟實力。獻身劇場的舞者有著藝術大夢的願景,然而惟有整體拓展國內的表演藝術市場,方能有源頭活水持續挹注,使藝術風華永續傳遞。
無垢舞蹈劇場的風格極傳統也極前衛,既開闊又細膩,有兩股旗鼓相當的拔河勢力,在觀眾坐定位置的裡外二側反覆拉扯6,那是身體的延伸,透過呼吸直入肉身的小宇宙。另一邊,則是空寂簡約的舞台,舞者緩步移行,即定義了時間,步行不止,即跨越生死超越日常,進入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大靈魂境地--新舊也者、天人也者、生死也者,看似對立,其實共存於一切的循環。
歲時遞嬗,對話不止,肅穆和諧即相應而生。
無垢身體訓練主軸的六字訣:「靜,定,鬆,沉,緩,勁」,迥異於西方追求速度,高度,與技巧的美學,卻包含修身與養心的道理在其中。由於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求諸於己,舞蹈也是個人的心緒流轉,是內在的迷你劇場。形諸於外,跳舞不只是身體技巧,跳躍,與走位。舞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誠如里昂國際雙年舞蹈節二十年年鑑所述,無垢舞蹈劇場呈現出「亞洲身體語言的現代性,是根植於傳統的恆常。這種恆常消弭了有如天與地的對立。它代表了另一種靈性,另一種身體,另一種生存方式。林麗珍的舞蹈儀式打碎了我們對時間的概念,這些如雕塑般凝鍊的身體,長久以來就知道,世界是流動而無限的。7」東方的不只是造型,色彩,乃至內容,東方的是肢體本身。
在動如不動,不動如動的肢體語言中中,無垢舞蹈劇場創造出屬於東方,屬於台灣本土的美學形式。極慢,極沉,彷彿內心世界的幽微才是林麗珍舞作真正的支撐。直通夢與信仰,連結了歷史,土地,與古老傳奇。這種整體正是東方的特質8。
林麗珍認為,身為創作者,若不能擁抱自身土地的歷史與文化,不能從傳統中萌芽,進而茁壯,那麼就算習得西方的身體技巧與劇場技藝,也可能只像是淹沒在文化洪流中的浮萍,無所依恃,失去前進方向。在無垢的美學中,唯有先保存了生命的根源所在,從中汲取養分,才有機會張開羽翼翱翔天際。
林麗珍從本土文化的素材出發,然在概念表達與視覺呈現上,卻從不受限於本土,展現出一種既古典又前衛、既恢宏又細緻的獨特美感。或許,竭意區分古典與現代的界線本非必要,但誠如《花神祭》以春夏秋冬季節為結構,揭示的其實是,沒有任何元素可以切分於歷史流變之外。
而舞,自然也是一樣。
林麗珍說:「快撐不住的時候,舞才要開始。跳舞絕不舒服。」
當內外兩股力量對抗、拉扯,才有張力線條,才有空間質感。有了質感連續,才有過程。林麗珍在舞作排練過程當中重複說著,「很好,再來一次,」這無數次的再來一次,好比以樹為喻,若沒有扎根的力道,何能向上拉拔?時光流轉,就是綿長不斷的改變更迭,唯有用心刻畫,才有過程,否則只是順水推舟物隨時走,徒然過去而已。
生命如此,舞蹈如此。
無垢的身體觀,是在最簡單的「坐」與「走」之間,體會安靜與放鬆,使得筋骨關節乃至最細小的肌肉,得以放鬆甦醒,而體會力量源於自身的由來。透過舞者極簡單,極乾淨的身體運賺當中,挖掘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的關連,乃至人與空間,與時空宇宙的對話。沒有舞過,怎麼會更懂得生命是什麼。
舞與巫同源,上古巫覡因為舞,所以比別人感受得更深,而能知天。
作品的呈現並非結果,而是過程的一部份。是所有器物,動靜,與呼吸,和人共同構成了劇場裡時間空間的力量。
倏忽十五年過去,無垢的美學系統已在三部作品當中隱然成形。
由於林麗珍的健康狀況,不容許她在短期內再次長時間投身創作,無垢舞蹈劇場的薪火傳承乃是不可避免的問題。然而在無垢談傳承,並非只是複製林麗珍的劇場美學與技術呈現,而是長時間以來,無垢舞蹈劇場所建立起一種敬神敬我,悲天憫人,乃至不生不滅無垢無淨之境,對藝術善美的永恆追求。
是以肉身的工作與修行,召喚新舊遞嬗間的細微差異。我們往往因為相信歷史,知識,與信念,而忽略了當下的觀察與體悟所能帶來的豐沛力量。
無垢舞蹈劇場,正演示了此等力量的真實存在,與其無限的可能。
1劉俐,(2009)。〈華美的生命之歌〉。《觀》節目冊。台北:無垢舞蹈劇場
2賴廷恆,(2003)。〈傳統中綻放繽紛的舞作:訪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傳統藝術》月刊,第36期。
3陳念舟,(2003)。〈睽違三年〉。《花神祭》節目冊。台北:無垢舞蹈劇場
4陳念舟,(2003)。〈睽違三年〉。《花神祭》節目冊。台北:無垢舞蹈劇場
5劉俐,(2006)。〈在亞維儂看醮〉。《醮》節目冊。台北:無垢舞蹈劇場
6王鏡玲,(2004年六月)。〈看哪,靈魂起舞了:無垢舞蹈劇場的花神祭〉。《文化研究月報》第三十九期。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39/journal_park321.htm
7無垢舞蹈劇場,(2003)。《花神祭》節目冊,節錄自里昂國際雙年舞蹈節二十年年鑑。
8林谷芳,(2006)。〈幽微極致,期待一轉〉。《醮》節目冊。台北:無垢舞蹈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