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B LO, YUCHIA
- 1985年生,宜蘭人。紅樓詩社出身,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於資本市場討生活,頭不頂天,腳不著地,所以寫字。 曾獲文學獎若干。著有現代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阿姨們》。作品多次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以及《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Contact email: yclou342011@gmail.com
創用授權範圍
May 14, 2008
narration
步步艱難-台灣電影產業的困境與創意
記者林尚儀、顏雅娟、羅毓嘉、陳宜君/報導
「這些人對電影的熱情,是寧願賣掉房子也要繼續拍下去。」穀得電影有限公司負責人、輔大影傳系兼任講師李亞梅說。儘管國內電影產業與舊日榮景相較,似值日薄西山之時,但電影從業人員憑熱情堅持不輟、憑創意才氣在國際影壇屢獲好評,政府應從募資、產製、行銷給予全方位協助與輔導,累積人才傳承與競爭的實力。
電影《我叫阿銘啦》、《流浪神狗人》導演陳芯宜表示,一部創作電影可能花五年寫劇本、花兩年找製作經費,因為無法以立即效益吸引投資,很多拍片計畫往往就這樣胎死腹中。好不容易殺青,上映時又要面臨好萊塢電影砸重金宣傳的競爭,但國內「導演創作電影」的火苗,並不曾真正熄滅。
陳芯宜說,創意是台灣電影最大的優勢,導演不向商業妥協,造就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在國際影展市場上獲得注目,然而創作電影的導演風格卻讓電影落入「影展常勝軍,但是很沉悶」的刻版印象;電影拍好後爭取不到戲院放映,此後企業投資意願更低,又讓新電影的製作陷入惡性循環。
「台灣電影被很粗略地分為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陳芯宜說,健全的電影工業應該要在各個分類上能健全發展,製作資金的萎縮,讓導演從籌製到行銷必須一手包辦,從網路、校園各點尋求突破,然而大眾媒體對「沒有宣傳事件、就不報導」的取向,讓台灣電影缺乏曝光機會,處境更感艱辛。
李亞梅指出,要振興台灣電影,就必須先恢復觀眾對電影的信心。若能兼顧演員陣容、製作水平與行銷,再融入台灣本土文化的特色,就能吸引觀眾再度走進戲院,進而養成收看台灣電影的習慣。她也進一步表示,成功的電影必須與觀眾對話,不能切斷與觀眾、與本地文化的連結,否則創作是沒有意義的。
台灣電影的製作、發行環節遲不能串連為完整的工業,李亞梅認為,若能導入國外資金,吸納成熟的製作經驗與方法,加上台灣本土人才的創意與熱情,應能讓台灣電影產業更形完整、健康。陳芯宜笑說,政府應提供資金,促進電影從業人員的養成,「總不能都靠導演的熱情與意志力在撐。」
Labels:
crossover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